1、京劇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于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平,并于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
2、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
(資料圖片)
3、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平。
4、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于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于北京的秦腔。
5、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
6、隨后,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臺”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7、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
8、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
9、后來由于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
10、又由于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后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11、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
12、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13、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
14、隨后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臺”諸班,合稱“四大徽班”。
15、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
16、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更多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后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
17、粉墨春秋(陳芳演出楊門女將)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
18、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19、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
20、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
21、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22、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23、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
24、如老生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云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
25、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26、 經典劇目: 霸王別姬(梅派)、白蛇傳、定軍山、貴妃醉酒(旦角折子戲)、群英會、借東風(須生)、玉堂春(程派)、九件衣、文昭關、望江亭、徐策跑城、轅門斬子、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全部)鎖麟囊、探陰山、楊門女將、文姬歸漢、羅成叫關、孟麗君、游上林(折子戲)、趙氏孤兒、謝瑤環......。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