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州占了浙江1/3的海岸線,灘涂資源豐富,擁有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清潔能源,適合建設漁光、農光互補電站,沿海和島嶼有效風時高達7000小時/年以上。得益于資源稟賦,臺州新能源正在快速發展,臺州明確新能源城建設的目標,瞄準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潮流趨勢。
新能源高速發展給當地電網帶來哪些挑戰?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過程中,面臨哪些難題?如何解決高比例新能源并網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圍繞上述話題,《中國能源報》記者專訪了國網臺州供電公司總經理斯建東。
●●可全容量消納新能源
(相關資料圖)
中國能源報:臺州市新能源發展及消納情況如何?
斯建東:臺州市委、市政府立足臺州能源資源稟賦優勢,作出臺州市新能源城建設的發展布局。按照相關規劃,將三門打造成為臺州新能源城的核心增長極,發揮溫嶺、玉環和臨海等輻射區的新能源資源優勢和先進制造產業基礎,重點引育龍頭企業,打造大型海上風電產業基地、高效光伏產業全產業鏈集群等。
截至目前,臺州新能源裝機規模為300萬千瓦,均為全容量消納,未出現棄風棄光現象。在臺州新能源城建設的發展布局下,臺州電網也將面臨新能源大規模并網的挑戰。
中國能源報:隨著新能源并網比例的不斷提高,如何保障臺州市新能源全額消納?
斯建東:在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情況下,需要同時保障新能源的可靠接入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主要做法有以下四點:一是政企合作開展臺州沿海規劃新增大電源接入消納專題研究和新型儲能電站發展布局規劃研究,提前開展電網網架優化工程建設,促進新能源、儲能和電網協同發展,助力臺州市新能源城建設;二是加快推動全省500千伏工程投資最大的濱海輸變電、濱海-柏樹線路工程落地建設,保障沿海新增百萬級規模海上風電、集中式灘涂光伏等新能源接入消納;三是秉承用心服務宗旨,積極參與地方新能源項目布局和前期選址工作,為新能源業主提供電網接入條件分析與接入系統指導,引導新能源科學有序開發建設;四是積極探索技術創新,高質量推進全要素融合虛擬電廠等浙江省新型電力系統試點項目建設;加快新能源短路電流主動控制示范工程建設,破解主網短路電流超標與配網短路電流不足問題,提升區域新能源消納能力;加快三門電網側儲能電站示范項目建設,探索推動項目股權合作、共享儲能配額租賃等儲能市場化發展模式有效落地。
中國能源報:浙江是六個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之一,作為其中一部分,臺州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做了哪些工作?
斯建東:臺州是一座“山海水城”,地域元素齊全,是浙江的微縮版,同時能源資源豐富、種類多樣,是國內能源品種最齊備的城市之一,在建設新型電力系統上具有很好的先決條件。國網臺州供電公司深入踐行“電等發展”理念,落實浙江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建設戰略部署,圍繞臺州市構建“一核三基地,多點協同”新能源城發展格局,著力推動臺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一是強化規劃引領,發布臺州新型電力系統規劃建設方案和數字化牽引落地實施方案,促成臺州市政府召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大會,推動臺州市新能源城發展規劃發布,逐步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擔共享的發展生態;二是強化創新突破,建成投運世界首個柔性低頻輸電示范工程、全國首個海島“綠氫”示范工程,為規模化、高比例新能源安全穩定消納提供先行經驗;三是強化數字化轉型賦能,在全省率先實現市、縣兩級能源大數據中心全覆蓋,持續深化“新能源云”“網上國網”平臺應用,持續提升全社會綜合能效水平,為臺州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高能級城市、促進高水平共富提供堅實支撐。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面臨經濟性和高效性難題
中國能源報:在您看來,臺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還需要完善哪些內容?下一步,臺州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計劃是什么?
斯建東:為更好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和臺州市新能源城建設,我們還需要在電網發展、政企聯動、創新突破、數智服務四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高質量推動電網發展,超前規劃布局重點工程,以特高壓入臺州為契機破解大電源接入短路電流問題,加快“兩縱兩橫”超高壓環網建設,推動臺州現代智慧配電網建設。優化網架結構,提高電網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實現沿海產業帶可靠電力供應及海上風電、光伏集群安全可靠消納;二是強化政企聯動合力,促成市政府常態化召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大會,結合臺州臨港產業帶發展規劃及五大城專項規劃,啟動新增500千伏變電站的落點研究,保障電源用戶項目可靠接入,為重大產業項目用電需求提供充分保障;三是爭創更多示范樣板,立足臺州資源稟賦優勢,試點建設智能微電網,實現與大電網兼容互補。我們將構建臨海頭門港數智能源互聯網示范區,打造天臺“逐地牧光”示范成為全省首個可移動式光伏項目,還將推動仙居“光伏共富”、三門“零碳共富”建設;四是探索數智服務創新。目前浙江省首個碳管理綜合服務中心已落地臺州,我們將以此為契機,深度融入臺州碳管理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能源大數據中心優勢,政企聯動打造雙碳智慧大腦,服務政府科學決策和產業綠色轉型。
中國能源報:在您看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難點是什么?
斯建東: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還存在以下四方面挑戰。一是技術性方面,目前新型儲能、光熱、CCUS、生物質能、綠氫制輸儲運與終端利用等很多新技術還處于示范階段;二是經濟性方面,在新能源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系統整體消納并網的成本大幅增加;三是高效性方面,市場機制還不夠完善,電力資源無法大范圍優化配置,靈活資源無法有效發揮對新能源的調節支撐作用;四是安全性方面,包括波動性電源大規模并網對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沖擊,以及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等問題。
新型電力系統既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建共擔共享。我們希望社會各界充分調動優勢資源,更加全面、廣泛、深度參與到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希望政企加強聯動,發揮臺州“源網荷儲”各環節的獨特優勢,吸引新技術、大項目示范落地,將臺州打造成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熱土。
●●35千伏柔性低頻輸電助力中遠海風電高效發展
中國能源報:您剛提到的35千伏柔性低頻輸電工程特點是什么?該工程示范的意義有哪些?
斯建東:國網浙江臺州柔性低頻輸電示范工程,是世界首個穩定運行在20赫茲頻率下的發輸變配電工程,實現海島低頻風機直接并入陸地主網,構建陸地-海島-海風互聯系統,推動大陳島的綠色風電跨越山海、反哺陸地。
通過該工程的實施建設,我們創新研制35千伏柔性交交換頻站、低頻變壓器、低頻風機等19項國際首臺首套設備,填補了柔性低頻輸變電領域成套設計、設備研制、試驗安裝、啟動調試和運行管理等方面的技術空白,驗證了海島風機源側低頻接入的技術可行性。
相較工頻交流,柔性低頻輸電技術可以提高輸送容量30%、減少充電功率60%;相較柔性直流,減少海上換流站的建設和運維壓力,并兼顧交流輸電構網在故障開斷方面的優勢,為海上風電等大規模新能源送出場景應用提供新的技術手段。因此,柔性低頻輸電技術為距離陸地80-200公里的海上風電大容量外送提供了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
中國能源報:35千伏柔性低頻輸電工程是否具有推廣價值?
斯建東: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沿海地區海上風電大規模的集中開發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浙江省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浙政辦發〔2022〕29號),“十四五”期間浙江省實施“風光倍增”工程,將新增海上風電裝機455萬千瓦以上,力爭達到500萬千瓦,著力打造3個以上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根據資源摸排和現有規劃情況,中遠海區域的風力資源開發潛力大,柔性低頻輸電技術應用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可觀,示范推廣后將有利于中遠海風電經濟高效發展。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