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天下所有的媽媽們,母親節快樂!
大多數動物媽媽(也包括人類)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犧牲。
這組特別的圖片是為了紀念一些神奇的自然界動物,尤其是雌性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獻身于母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
在加拿大馬尼托巴省的瓦普斯克國家公園,一只 北極熊媽媽 在哺乳后休息。北極熊在春天交配,但直到秋天才懷孕。然后,只有那些在一個夏天的狩獵中成功養肥的雌性才會開始生育。幼崽,通常是雙胎,在窩里度過幾個月,享受媽媽的高脂奶。媽媽們寵愛幼崽兩三年,保護它們免受包括雄性北極熊在內的威脅。她還教孩子在冰雪中生活所需的技能,包括如何游泳、狩獵,以及為自己未來的家庭準備巢穴。
—
一只獵鷹和她的寶寶 俯瞰著廣闊的蒙古平原。愛丁堡大學行為生態學家 Per Smiseth 說,母親們在鸛、鷹或其他鳥類建造的現有巢穴中養育幼崽。這只獵鷹的母親在蛋上坐了一個多月,從未離開過巢穴,而她的配偶給她帶來了食物。父母雙方都會照顧它們吵鬧的幼崽,寶寶大約在 50 天后長大。Smiseth 指出,鳥類以家庭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比在大多數其他動物中更常見,“鳥類通常是非常好的父母。”
—
在蒙大拿州,一只 灰狼 的嚎叫讓她的小狼崽興奮地跳了起來。狼群對幼崽表現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耐心。小家伙們必須學習狼的規則,它們可以通過玩耍來做到這一點,也可以通過與其他成年狼的互動來做到。嚎叫是一種交流方式,也是一種必須學習的生活技能。年長的兄弟姐妹會幫助照顧幼狼。當幼狼在兩歲左右成熟時,其中一些最終會獨自離開加入其他狼群,或者通過與其他獨狼建立聯系來組建自己的狼群。
—
座頭鯨每兩到三年才會產下一頭幼崽,因此備受關注。 鯨魚媽媽 一整年都在哺乳,在這段時間里,母親和后代從熱帶水域的產仔場到夏季溫帶和極地海洋覓食,行程數千公里。圖中,這些座頭鯨在湯加瓦瓦烏附近嬉戲,在南極洲過冬,而一些北美座頭鯨則從阿拉斯加前往夏威夷。
—
做母親總是需要犧牲,但很少有其他動物能與某些物種的 章魚 相媲美。在產卵后,章魚會在海底定居下來,母親保護它們免受捕食者的攻擊,并用新鮮、富含氧氣的水給它們扇風。她全身心投入到護理中,甚至不吃東西,隨著幾個月的時間過去,她逐漸消瘦。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蒙特利灣,科學家們使用潛水器觀察到一只雌性深海章魚,它將這種奉獻持續了四年多,這是已知最長的動物產卵期。
—
與大多數以冷漠著稱的同類不同, 非洲獅 是群居“大貓”,且雌性是獅群的主導的核心與靈魂。雌性獅子團結在一起,以保護自己和幼崽免受危險。它們組成了一個公共托兒所,甚至為彼此的幼崽進行哺乳(盡管它們總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幼崽)。幼獅很頑皮,它們直到一歲左右才開始學習狩獵。研究人員發現,只有一半的幼崽能順利活到兩歲。
—
從不列顛群島到拍攝這對母子的法國,再到中國和日本, 歐亞收獲鼠 在田野和農場都很常見。它們是敏捷的攀爬者,母鼠在離地面約一米的地方筑巢,將草編織成一個舒適的球,并在里面生育 5-6 只幼崽。母親會反芻昆蟲、種子和鳥蛋等食物,這種行為在哺乳動物中很少見,可能有助于促進幼崽的消化。
—
帝王蝎 是世界上最大的蝎子之一。這只蝎媽媽背著她未成熟的孩子們。蝎子是最早在旱地定居的動物之一,它們已經存在了數億年,并且生活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上。而雌性的照顧可能是它們能夠成功做到這一點的關鍵。雌性帝王蝎平均會生下 9-32 只幼崽。這些幽靈般的白色新生兒在出生后的最初幾周完全依賴母親保護。幼崽不需要食物,因為它們能靠胚胎階段遺留下來的營養物質生存,直到它們能夠自己狩獵。
—
在中國臥龍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一位 大熊貓媽媽 正懷抱著她的幼崽。大熊貓的幼崽出生時很小,失明、無毛,體型只有它們母親的 1/900 大小。大熊貓通常生育雙胎,但熊貓媽媽必須選擇哪一只最有可能存活下來,并以犧牲另一只幼崽為代價。盡管拋棄不太健康的幼崽可能會將熊貓媽媽列入動物王國的“壞媽媽”名單,但它們實際上是在盡可能成為最好的媽媽。在幼崽出生后的幾個月里,她幾乎不停地抱著她的幼崽,分享自己身體的溫暖,并對幼崽進行悉心護理。她很少離開巢穴,甚至連吃飯和喝水都很少。
—
豎琴海豹 的童年時光轉瞬即逝。加拿大魁北克圣勞倫斯灣的這對母子正在享受“最后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些海豹在冰上繁殖,幼崽很容易受到北極熊等捕食者的攻擊,所以斷奶的速度至關重要。通常,幼崽出生后 12 天就斷奶了,在這段短暫的時間里,媽媽會盡力哺乳,為幼崽供應高脂肪的奶。這種優質的飲食有助于小海豹跳躍式生長,每天體重增加約 2 千克。然而,這對母親來說很艱辛,因為她在整個哺乳期都禁食,每天體重減掉大約 3 千克。這是一種極端且相當殘酷的繁衍策略,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母親就會離開,小海豹必須盡快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
在日本長野,溫泉浴是這些 日本獼猴 的日常(泡溫泉有助于它們減壓和保暖)。對于包括日本獼猴在內的許多靈長類動物來說,梳理毛發可以加強相互之間的聯系。這項重要的技能從母親傳給幼崽,幫助它們在 10-100 只動物的高度社交群體中取得成功。這些團體是圍繞雌性領導的家庭組織的,這些家庭世代留在團體中,通常將自己的地位傳給女兒。另一方面,雄性在性成熟之前離開,尋找新的群體。
—
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小獵豹在媽媽身邊盡情玩耍。對于 獵豹 來說,做媽媽是一項非常艱苦的工作:在幼崽出生的最初幾周,媽媽必須每隔幾天就把它們移走一次,以躲避捕食者。如果一切順利,獵豹的兄弟姐妹會和媽媽在一起大約一年半,學習狩獵。然后,這些幼豹作為群體的一員再駐留 6 個月左右,然后它們會嘗試獨立。有些獵豹是超級媽媽,不僅養育自己的幼崽,還養育其他獵豹的幼崽。根據資料記錄,一只名叫埃莉諾的著名雌性獵豹養育了塞倫蓋蒂南部 10% 的成年獵豹。
—
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里,一頭 蘇門答臘犀牛 的媽媽正在和小犀牛碰鼻子。犀牛媽媽對它們的幼崽傾注了大量心血:它們懷孕約 15 個月,再哺乳 15 個月。在幼崽生命的前兩三年,媽媽會一直把孩子“拴”在身邊。現在,野生蘇門答臘犀牛只剩下不到 80 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偷獵犀牛角。棲息地的喪失使得它們僅生存在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或印尼婆羅洲的孤立地區。更糟糕的是,當雌性多年不交配時,它們的生殖道會出現囊腫和纖維瘤,導致不孕。
—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灣,一只三天大的 海獺 幼崽在媽媽的背上呼呼大睡。盡管這對母子看起來生活的輕松愜意,但水獺媽媽幾乎時刻都在保持警惕。作為一名單親媽媽,水獺媽媽面臨著一個困境,她必須獵食吃東西來增加母乳供應,但她的孩子還不會游泳。她的巧妙解決方案?用海藻包裹幼崽,在那里它可以漂浮在海面上,但這對水獺寶寶來說真的很危險。
—
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亞拉本德公園,一只灰頭母飛狐抱著她的幼崽一起吊掛在樹枝上。 灰頭飛狐 通常一次只養育一只幼崽,這只幼崽最初無法調節自己的體溫。在這段時間里,母親把它裹在翅膀里。當她晚上冒險外出吃水果、花粉和花蜜時,小家伙會緊緊“粘”住媽媽——抓著她的皮毛,用嘴叼住她的乳頭。當幼崽長大了,但還太小,無法飛行時,它們會被留在樹上。當媽媽帶著食物回來時,她和她的孩子通過氣味和彼此的叫聲在社群中識別彼此。
—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的布尼亞山脈國家公園,一只紅頸貝內特小袋鼠和它的媽媽依偎在一起。 紅頸貝內特袋鼠 的孕期很短,只有一個月,它們的新生兒比軟糖大不了多少。這意味著,像其他有袋動物一樣,小袋鼠的大部分發育都是在母親的育兒袋中進行的。小袋鼠會在育兒袋中待大約 9 個月,一旦幼崽離開育兒袋,母親就會再哺乳 4-5 個月。到那時,小袋鼠可能已經有同伴了——一只在子宮里,另一只在育兒袋里,還有一只已經離開了育兒袋。
—
印度焦特布爾,一對 葉猴 母子沐浴在落日下。在一群有親緣關系的雌性中,其中包括它們的后代和一只或幾只雄性。新媽媽有時會互相幫助承擔照顧孩子的責任。盡管如此,對年幼的小葉猴來說還是不利的。超過一半的小家伙因為疾病、捕食者或同類相殘而無法度過童年。當新的雄性接管一個群體時,它們通常會殺死潛在競爭者的幼崽,為自己的后代鋪平道路。雌性葉猴甚至會綁架其他雌性的幼崽,盡管生母會冒著生命危險試圖把孩子搶回來。
—
納米比亞平原上,一對 安哥拉長頸鹿媽媽 和小長頸鹿正準備迎接黎明的到來。長頸鹿幼崽出生后不到 30 分鐘就可以站立。它們這樣做至關重要,因為新生的小鹿是許多非洲食肉動物最喜歡的食物。長頸鹿媽媽必須忍受 15 個月的孕期,這樣才能生產出一只 1.8 米高、肌肉和神經系統都強壯的幼崽。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