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數萬家本土人工智能企業,卻沒有一家“大廠”
?有產業增速全國第一的城市,卻沒有地標園區
?有較好高校資源和學術人才,但缺乏產業人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ChatGPT的出現,讓人工智能產業再度引人關注。四川情況如何?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展開調查——
四川人工智能產業初調查
人工智能一詞源自于英文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直接字面翻譯是“人造的智慧”。
它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人工智能這個領域看似很高深,難以觸摸,但其實它早已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停車場門口的自動抬桿系統,就是用攝像頭替代了人的眼睛,識別并記錄車牌號及入場時間后,抬桿放入車輛。這是典型的人工智能應用。
有時,它又確實很高深。近段時間大火的ChatGPT及類似產品在國內外不斷被推出。它們的表現讓人驚艷,甚至持續有聲音在討論,我們是否會被取代?硅基生命真的要誕生了?
聚焦國內,四川是國家重要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在人工智能炙手可熱的時代窗口期,我們有什么?又能做什么?
在梳理我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狀況時,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2018年,我們對人工智能產業的預估是:到2025年,其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3000億元。
而去年《四川省“十四五”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出臺時,到2025年,這兩組數據分別變成了1000億和5000億。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提升?
摸本底
我們有什么?
身處第一陣營但弱于北上廣深,今后算力優勢將更為突出
“太快了。”電子科大信息與軟件工程學院院長周世杰參與了《規劃》的編制。他說,之所以有這樣的提升,是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超出了預估。
以企業數量為例:科技廳數據顯示,截至去年8月底,全省約有4萬家人工智能及相關產業企業,企業近3年的增速超40%,數量位居西部第一。
4月19日,記者在天眼查和企查查平臺定位四川,輸入“人工智能”,彈出企業數目均已超過6萬家。
企業數量快速增長背后的動能,是整個行業的大趨勢。
全國看,人工智能的產品力和技術力都在快速成長。“你可能還不知道,北京一些區域,真的能直接打到無人駕駛出租車了,來接你的車輛上,一個人沒有。”周世杰說,這樣的發展速度,是幾年前完全沒預估到的。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去年7月公布的數據,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已超過4000億元。
如何看待四川人工智能產業在全國的坐標位置?“第一陣營,但落后北上廣深。”周世杰這樣描述。
目前,人工智能領域,我省支持和推動企業實施了重大項目80余項,投入財政經費超3億元,帶動企業投入近10億元。其中比較突出的領域集中在人工智能專用芯片、跨媒體感知與分析、5G安全產品、無人機等。
他介紹,中科曙光的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專用芯片、川大智勝的三維人臉智能感知與識別、新網銀行的互聯網金融智能風險管控等技術具有國內領先水平。
這些“名號”也正給四川帶來更多底氣——信息安全產業總量全國第2、中國第3大游戲產品研發和運營中心、全國4大電腦生產基地之一、5大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之一。
優勢領域看,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在高檔數控機床、智能鉆機、智能焊接裝備以及大型成套裝備等領域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智能服務機器人和智能儀表等也有較強實力。
從人工智能三要素——算力、算法、數據看,中國科學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副總工程師秦小林認為,四川在算力上更有優勢。“一方面是成本優勢,四川是清潔能源大省,電價優勢不可忽視。”他以提供算力的數據中心為例,其運營成本往往一半以上來自電費。“要知道,2021年全國數據中心能耗已占到全社會用電量的2.6%,且還在快速增長。四川這一比較優勢今后會更突出。”
另一方面,四川算力在全國看也有一定實力。
國家超算成都中心,算力已排進全球前十;總投資109億元的成都智算中心定制化提供人工智能算力……根據《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四川)實施方案》,到2025年,四川將高水平建成天府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全省數據中心規模達50萬機架,一體化調度服務器超過100萬臺。
看方向
我們將做什么?
1個主引擎13個頭部產品,嘗試解決“卡脖子”困境
記者在走訪省內相關企業時,看到了此前完全沒想到的一幕——王者榮耀的技術,正被應用到交通領域。
4月18日,騰訊開悟平臺產品經理汪文俊與研發人員一起完善一個十字路口的交通管理方案。這個方案由騰訊與西南交通大學智慧城市與交通學院共同設計,使用王者榮耀地圖編輯器,模擬了天府大道上的一個真實路口。
汪文俊介紹,通過人工智能算法,能模擬出各類交通環境,為更合理的智慧交通管理提供決策支撐。“王者榮耀本質上是一個多智能體的博弈,這里面訓練出來的AI控制技術可以應用到智慧物流、車路協同、無人駕駛等類似場景中去。”
“結合優勢產業發展人工智能,是四川下一步的著力點。”四川省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任志宇說。《規劃》給出了13個我省將重點開發的人工智能產品,車路協同就是其中之一,其余還包括機器人、工程機械、智慧教育、智慧農業產品等。
鎖定這13個產品作為著力點,目的是讓新技術和實體經濟能更好地融合。“這是我們的頭部產品,通過它們來牽引人工智能發展,還能帶動傳統領域的轉型升級。”他說。
從區域發展的視角看,四川未來人工智能牽引力將主要來自成都。
作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成都2022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616億元,產業增速位居全國第1,產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6。細分領域看,成都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金融等皆排名全國前五。
這個“主引擎”應該怎么打造?
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發布的《成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從產業基礎、產業實力、應用場景、產業支撐4方面給出建議。
“人工智能底層的硬件支撐,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報告》在產業實力建議上專門提到:聚焦產業鏈關鍵部件的“卡脖子”困境,研發高性能、低功耗、低延時、高算力性價比的人工智能芯片。
對此,汪文俊也表示,我們需要支持國產算力硬件設備發展。“GPU芯片兩大巨頭英偉達和AMD全是美國的,他們只是通過硬件掣肘就能影響其他地區人工智能發展,這個狀況應該得到改變。”
此外,秦小林表示,成都還可借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契機,與重慶進行聯動,雙方優勢互補形成區域合力。
《規劃》給到的方案是——建設成渝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雙方將發揮各自在技術、人才、產業、政策的優勢和特色,促進成渝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融合發展。”
說短板
我們還缺什么?
人才、融資、聚集度有差距,疏通堵點才能更好發展
四川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雖西部第一,但占全國的比重僅為5%。不僅如此,我省還有一個明顯的短板——沒有“大廠”。
“之前說到我們落后北上廣深,關鍵就在這兒。”周世杰說,這是四川的短板,也是整個西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
怎么解決?在細分領域培育自己的“隱形冠軍”是方案之一。
成都臻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靜態車牌識別領域,將全國市場占有率做到了55%以上。公司CEO任鵬介紹,其產品識別成功率達到99.98%,已高出人眼識別精準度。
一些企業也正朝這個方向發展。4月6日,四川大學旅游學院和成都途咪智慧視頻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發布了適配文旅行業的自然語言模型,希望通過細分賽道進軍主流領域,走出一條不一樣的“AI路”。
“培育‘隱形冠軍’,不只需要政府支持。”周世杰說,企業培育上,我們和北上廣深相比一個最大的短板,是資本市場的活躍度不足。“之前就出現過一些人工智能企業起步在四川,最后由于投融資問題,跑到省外去發展了。”
智研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事件達到1132起,金額為3994億元。“我們還有差距。”對此,《方案》提到,將積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實施。
產業發展聚集度不高也是一個問題。
以目前聚集度最高的成都高新區為例,人工智能企業占比不到40%。而對標北京,全市超60%企業聚集在海淀區,超20%企業聚集在朝陽區,兩個區占據全市人工智能企業總量近90%。
“類似海淀‘中關村壹號’這樣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地標園區,我們也是缺失的。”秦小林說,布局較為分散將對產業上下游協同、創新活力等方面帶來不利影響。
這一問題正在得到解決。按照《規劃》,到2025年我省將建成5個左右人工智能特色產業集聚區,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2個以上,培育30家左右人工智能創新標桿企業。
人才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成都市新經濟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在人工智能人才上有絕對優勢,領軍人才數量占據全國半壁江山;上海、杭州處于第二梯隊。成都依托電子科大、川大等高校,在學術人才上能與上海、杭州一戰,但產業人才與頭部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高校有人,產業沒人,這是校企合作的堵點沒有打通,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沒有打通,希望下一步政策支持能夠傾斜。”周世杰說。
此外,任志宇表示,我們還需加強人工智能的基礎科學領域研究,相應補貼政策也應該更多向基礎端傾斜。
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我省將積極引進人工智能領域帶項目及技術的創新團隊來川從事科研、教學和成果轉化,實現產業、項目與人才的有機結合。“我們也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加強人工智能人才儲備,構建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