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勝似親人。”這句話用在鐵西區篤工街道友善社區再恰當不過了。在友善社區,有一支特色自治服務團隊——“翰墨鄰里互助團”,成員中有退休老黨員,有在職黨員干部,有熱心腸的叔叔阿姨,也有社交能力超強的年輕人,大家各展所長,把社區服務帶到百姓身邊。
(資料圖)
“社區的事就是咱家的事”
“社區的事就是咱們自己家的事。我們每天忙里忙外,小區里芝麻綠豆的小事都包攬了!”志愿者焦素云說。退休后,她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樂于為社區建言獻策。“不但自己的時間有價值了,鄰里關系也處得融洽了。”她說。
近日,焦素云發現社區公益課堂活動室的鋁塑板吊頂意外脫落。她連忙聯系“翰墨鄰里互助團”團長李景宏,還有惠勤坤和社區“五老”于萬波、張桂英等人,大伙打算共同出資500余元,對吊頂進行修繕。
得知此事后,社區第一副書記張亞平趕緊參與進來,帶著大家一起出主意、借工具,訂購維修材料、測量板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社區公益課堂活動室煥然一新。
鄰里處成了一家人
“過完年我這還是第一次剪頭,景宏給我理得很利索,非常滿意。有了這些便民服務,我們老年人生活挺得濟。”剛理完發的居民林嘉麒對著鏡子笑開了。李景宏是“翰墨鄰里互助團”臨時理發角的“主理人”之一。
隨著天氣轉暖,社區里不少老人都有剪發需求。志愿者們專門在園區設置了一個“翰墨鄰里互助團”臨時理發角,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理發服務。
“這個長度行不?把眉毛露出來顯得人精神。”每次理發,李景宏總會耐心地詢問老人的意見。同時,他還會一邊理發,一邊陪老人嘮嘮家常,早就處成了一家人。不一會兒,頭發就理好了,居民孫樹勛拿來鏡子,微微一笑說:“好看。”
主打一個“哪有事兒哪到”
“人這么多,啥時候才能取上快遞啊?”“孩子馬上放學了,我還得趕回家做飯呢!”……由于易居園小區人口密集,一到午間和下班時間,取快遞的居民們就擠在驛站,不免著急。為了方便大伙、緩解擁堵,張亞平和志愿者們就每天提前到達“媽媽驛站”,幫忙整理快遞貨架,引導居民取件,讓驛站效率提高了不少。
“這些志愿者真的是‘哪有事兒哪到’,讓我覺得咱們社區越來越好了,人情味更濃了。”看著志愿者們默默忙碌的身影,居民夏丹感嘆道。
“在志愿者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居民愿意主動參與到社區的建設、治理和服務中來。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溫馨的大家庭,每個人都感到很自豪!”張亞平說,接下來,友善社區還將通過黨建引領,鼓勵居民群眾各展所長,將友善互助的社區文化融入志愿服務當中,以“兩鄰”理念為依托,鞏固居民自治服務團隊建設,構建起基層治理新格局。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葉青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