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生物災難片最迷人地方就是野生動物無法控制野性,像是近年的《奪命巨鱷》或《天外魔蛛》等,這些電影都以它們難以預測的行為動作給觀眾帶來高度的緊張感。
(相關資料圖)
而這次上映的新片《熊嗨了》同樣也不例外,以野生黑熊誤食毒品發狂為題材,不僅消息一出便獲得觀眾熱烈討論,上映后更打敗《蟻人3》登上北美票房冠軍。
這頭嗑嗨的猛獸,整部電影都以它的神出鬼沒與無法預測,發展出一段既血腥暴力又荒唐有趣的故事。
這部電影其實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1985年,美國有一頭棕熊死在國家森林公園里,死因是攝入過量毒品。這并非故事,而是真實事件。一個毒販為了躲避警察追緝,將毒品丟在佐治亞州的森林里。一只路過的黑熊,在數分鐘內,將價值2千萬美金的可卡因嗑光,身體當場壞死,因而身亡。
這個新聞,后來被寫入2016年出版的美國小說里,然后在2023年被改編成電影上映。
電影不但拿下美國首周冠軍,截至昨日,也已累積7500萬美金的票房,以典型B級片的題材來說,不算罕見,但在疫情后蕭條的北美電影市場來說,則堪稱大放光彩之作。
根本上,這則新聞根本毫無情節可言,然而正因為沒有情節,所以賦予編導很大的想象空間。光是關鍵字:可卡因、美國黑熊,就可以在電影中組合出各種可能。電影可以變成動物生態片、毒品紀錄片、藝術片、商業劇情片,但也很合理的,可以變成驚悚恐怖片。
熊嗑了可卡因會怎樣?大眾第一聯想到的就是到處殺人,因為可卡因可以讓人亢奮,而在自然中遇到黑熊,當然聯想到被兇暴攻擊,然后死亡。熊嗑藥殺人,理所當然。
但在導演伊麗莎白·班克斯眼里,則不這么想。
她本來就是游走在劇情片與喜劇片間的知名好萊塢女演員,同時也執導過不少作品。她執導的電影偏向商業劇情片,但也跟她參演電影風格類似,總會帶點喜劇元素。
結果,她就把這個要素放到了《熊嗨了》中。
因此《熊嗨了》以這起野生動物無辜受害的真實事件作為發想,在現代注重生態保育的趨勢之下,導演不僅選擇改寫這頭黑熊原本因為服毒過量而死亡的結局,朝著動物災難電影的方向發展。
也透過它因為誤食可卡因而性情大變,進化成一頭無法以常理看待,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安全的兇殘猛獸,將整段故事進一步升級,帶來更多的驚險刺激。
而說它是“B級片”,是因為片中有很多血腥場面。
就故事走向來說,毒梟把可卡因空投在佐治亞州的森林中,逃避警方查緝,以待日后尋回。但光是電影開場就極其荒謬。毒梟先在飛機上唱歌跳舞,畫面純粹是為了輕松開場,結果他跳傘時就滑倒,撞到頭昏倒,于是降落傘沒開就落地死掉,毒品自然散落在森林中。
而理應成為故事女主角的小女孩,在一陣非常女性電影的對白下,與媽媽賭氣過程后,跟鄰居小男孩跑去森林要寫生。結果就讓他們撿到遺落的可卡因。
這個編劇套路,完全是非典型喜劇化。
借著不同題材表達對女性的關懷、讓她們展現出不同的形象,這次她也不忘在片中包裹想要傳達的主題。從這個開場到后面各種陸續進入的各種角色,每個人時不時就來一段女性電影式的真情大告白,對話數量可說超越同類型的恐怖喜劇不少,起碼占兩倍以上。
無論是片中母親熊想保護孩子的意志,或者是片尾三母子共同抵抗熊的攻擊,導演也沒有把熊當作反派,到了最后反而引人憐惜。
但這其實是電影關鍵。
一般B級恐怖片之所以被說角色扁平,是因為在往往不到兩小時的片長中,場景調度與鏡頭設計,必須花不少篇幅在氣氛的營造。
最典型的動作,就是當角色聽到怪聲,驚嚇得四下張望時,就被兇手或怪物給殘殺。
但《熊嗨了》卻完全不照套路走,連領便當的角色都還得回述童年經歷,或花費篇幅展現內心世界,無論是三個撿到毒品的小混混,或是森林管理員,甚或后來被干掉的警探,都有全套(超過刻版印象需要)的內心描述。
這些多余的作法甚至在喜劇片中都不常見。喜劇片讓人物長篇大論往往是為了鋪笑哏。
但偏偏《熊嗨了》出現的人物,都在笑哏之外,還得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
例如開場就領便當的驢友情侶(雖然男的活到后面),看他們在處理男女相處危機的過程,還以為這是家庭倫理劇。
而同樣的狀況,貫穿全片。
這并非編導沒有把笑哏或恐怖哏鋪好,所有該做到的笑哏跟恐怖哏全都有,卻是非常平均的,分配在女性電影式的情緒溝通中。
這也導致了罕見的反差。
反差就在,熊嗑了藥變得兇暴失常。
以典型恐怖片來說,就是從頭到尾把所有角色一一干掉。
但因為導演明顯想做恐怖喜劇,所以熊殺人的橋段是夾在搞笑哏中。
這些哏包括了開場的60年代風格的反毒影片、兩個小孩狂嗑可卡因、森林管理員談戀愛,還有一對兩光黑幫成員在回收可卡因過程中的趣事……
哏太多了,根本上喜劇哏遠比熊殺人的模式多得多,甚至后來黑熊嗑了更多可卡因后,跟登場人物之間的互動,也是搞笑比殺戮多。全片如果不是從頭到尾如恐怖片一樣死一堆人,還有血腥狂暴的熊殺人片段,本片骨子里根本就是一般的喜劇片。
如果要單純做恐怖喜劇,自然也會好看,但就是過分多余的劇情片式的人物情感回溯,讓恐怖與喜劇的成分都跟著降低。
當觀眾被角色逗笑時,忍不住關心起人物的復雜情緒。
例如被黑幫抓去的小混混,說自己童年養的蜥蜴是唯一能說話的對象,整整五分鐘的自白,就像在看布蘭登·費舍《鯨》的劇情片的真情告白。
然后喜劇哏才剛讓人笑完,黑熊就跑出來把人狂咬分尸。
不然就是當人物看到黑熊嚇得要死時,黑熊突然做出嗑藥刻得很嗨的搞笑橋段。每一段都使人分心。
更糟的是,故事到最后竟然上演善惡終有報,一家團圓和解的大圓滿結局。
把前面人物鋪陳出來的幽微情境,用最無厘頭,毫無轉折交代的方式給直接結束。
簡直叫人看得傻眼。
但偏偏,無論是喜劇哏或恐怖哏,都拍得沒什么好挑剔,全都做到應有的效果。也就不是失誤。唯一的解釋,是導演伊麗莎白·班克斯故意如此。
這使得《熊嗨了》成為一個有點特殊的類型,就是“溫馨恐怖血腥喜劇”。
集各種尷尬與矛盾的類型于一身,還帶著嚴肅劇情片的風格與內涵。
某個角度來說,這搞不好是極為上乘的,充滿個人風格的新形態喜劇模式。這也使得《熊嗨了》拿下票房佳績。
期待特定類型的觀眾看了也許會干譙,但整體來說,本片看了,恐怖之余讓人感到有趣。
除此之外,就如同《熊嗨可》整起事件比起讓人感到惋惜,更多的是那種能讓做成迷因的惡趣味,伊麗莎白·班克斯作為一位曾執導《完美音調2》《霹靂嬌娃》等多部喜劇電影的導演,也在片中發揮出她的幽默感,將多種題材元素相互結合,借著故事本身自帶的荒謬悲劇色彩,帶來一部顛覆類型的新穎佳作。
因此《熊嗨了》這部電影最特別的地方,就在于每位角色跟嗑藥的熊碰面的反應與彼此之間的火花,不只有傳統自然恐怖片的逃命獵殺,雖然還是有倒霉鬼慘死在熊掌之下,有人則在一陣手忙腳亂中意外喪命,但卻也有人能跟它和平共處,幸運逃過一劫。
整部片對于每位人物的塑造、鮮明的性格背景,加上不斷帶來驚和喜的反套路劇情走向,都讓《熊嗨了》成為一部娛樂性滿滿的驚悚喜劇。
或許就我們平時的觀影標準而言,《熊嗨了》故事充滿著各種不合理性,角色有些行為也讓人無法理解,簡單來說就是亂演一通、胡搞瞎搞,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導演伊麗莎白在片中融入西部荒野與警匪喜劇等多項題材與類型元素,以另一種方式來呈現這部黑熊版的《疤面煞星》,黑熊的發狂失控、人物角色面對危機的驚慌失措,這些看似編導偷懶的隨意行事,不也跟癮君子吸毒時神智不清的狀態相互呼應嗎?
就像在前不久剛結束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伊麗莎白導演帶著“黑熊”登上舞臺,共同把最佳視覺特效獎頒給畫面栩栩如生的《阿凡達:水之道》。
這次《熊嗨了》雖然是一部以“嗑藥熊”為主角的自然恐怖片,但電影主打著“沒有一只動物受到傷害”,片中黑熊其實也是以“全CG”建構,演員在拍攝時都是對著空氣或道具在演戲,最終不管是戲里戲外,《熊嗨了》都完美落實了提倡生態保育的創作初衷,值得我們給予正面肯定。
因此,《熊嗨了》未必算是劣作,其有盡一定的“爽度”與喜劇感,我想,其背后的教育意義更大吧!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