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 巍
編者的話:2023年全國兩會分別于3月4日和3月5日在京開幕。多位來自航天界的代表、委員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了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航天的發展計劃,其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重型運載火箭等一批重磅航天工程的最新進展,展現出中國將成為航天強國的宏偉愿景。
(相關資料圖)
2023又是一個“發射大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院長王小軍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稱,今年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計劃將安排60余次航天發射任務,并有望在四季度達到累計發射總次數500次。2023年,載人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模式,中國航天也將全面推進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開展嫦娥七號、天問二號等型號研制工作。
按照我國航天發展規劃,2023年到2026年,我國將繼續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巡天空間望遠鏡以及神舟載人飛船和天舟貨運飛船,開展中國空間站常態化運營,開展航天員長期駐留、大規模空間科學實驗、空間站平臺維護等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火箭院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容易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將執行巡天望遠鏡的發射任務,以及搭配上面級完成低軌衛星組網發射任務。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還將執行探月工程四期的發射任務,甚至更長遠的火星取樣返回和行星探測任務。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2023年長征五號、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將同時亮相執行發射任務。在四季度,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將首次與遠征二號上面級完成發射任務,同時研制隊伍將瞄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需求,持續開展發射場測試操作流程精細化確認和工作項目優化工作。
國內商業發射市場需求規模近年來發展迅速。中低軌衛星正在成為商業衛星的主要發展方向,未來市場廣闊。根據艾瑞咨詢研究院的一項統計,目前國內已經公布的未來5-10年小衛星星座組網計劃12項,共計2200余顆衛星,主要是各類遙感和通信衛星。按照一次發射8-10顆衛星計算,需要幾百次發射才能完成。
2023年,火箭院抓總研制的商業火箭將繼續承擔商業發射任務。王小軍介紹稱,除了捷龍三號固體運載火箭將繼續擔當重任之外,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中的長征-2C、長征-11還將執行國際商業航天發射任務。同時文昌商業發射工位及脈動生產線、海陽固體火箭總裝基地將持續開展建設。
“火箭院現有規劃包括固體火箭海基和陸基發射、文昌商業發射工位及脈動生產線、海陽固體火箭總裝基地、亞軌道太空旅游等在內的商業宇航發射模式?!蓖跣≤姳硎荆磥砘鸺簩⒎e極布局商業航天,持續優化商業航天產業鏈布局。
中國商業航天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快舟系列運載火箭在今年也將迎來密集發射。全國人大代表、航天三江黨委書記、董事長馮杰鴻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介紹稱,今年,快舟一號甲、快舟十一號兩型火箭,預計將開展8-10次發射任務。該型火箭將極大地提升我國低成本快速進入軌道空間的能力。
去年12月,航天三江快舟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復飛成功。相比快舟一號甲,快舟十一號火箭運載能力提升5倍左右,具備1噸級航天運載能力,能夠更好地滿足衛星星座規?;⒏呙芏?、快速發射需求。
重型火箭、新載人火箭都在推進
王小軍還透露,火箭院正在研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重型運載火箭。載人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70噸,預計2027年前后完成首飛。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箭體直徑達10米級,高度110米左右,研制成功后低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150噸,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50噸以上,爭取在2030年左右完成首飛。
容易介紹稱,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用于將月面著陸器和登月飛船送入地月轉移軌道。該火箭采用液氫、液氧和煤油推進劑。全長約92米,起飛質量約2187噸,起飛推力約2678噸,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不小于27噸。該型火箭衍生出的無助推構型火箭可執行空間站航天員及貨物運輸任務,一子級具備重復使用功能。全長約67米,起飛重量約740噸,起飛推力約892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不小于14噸。
“目前,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的研制正處于關鍵技術攻關及方案深化論證階段,”容易表示,新一代載人飛船可將3名航天員送入環月軌道并返回地球,月面著陸器可載2名航天員登陸月球并開展科學探測活動。
容易介紹稱,我國重型火箭論證開始于2010年,歷時10余年,經歷了預研、關深等四個發展階段,目前處于立項前論證階段。隨著運載火箭國際發展趨勢不斷變化,任務場景逐漸豐富,技術創新加速迭代,重型火箭方案持續優化,發展方向更加聚焦?!?020年以來,重復使用技術日趨成熟,成為下一代運載火箭的重要特征,”容易透露,同時考慮我國運載火箭型譜發展規劃,任務場景更加豐富,為更好地支撐航天強國建設,遵循先進性、可靠性及經濟性等原則,火箭院優化了重型火箭構型,基于重復使用和串聯構型,形成重型運載火箭系列化、型譜化的發展路線。重型火箭基本型為三級串聯構型,用于執行深空探測任務,起飛重量約4000噸,起飛推力約6000噸,一子級具備重復使用能力。在基本型基礎上,取消三子級,形成兩級串聯構型,低軌運載能力約150噸,用于執行近地軌道任務。隨著重復使用技術發展,未來還將攻克二子級軌道再入重復使用關鍵技術,研制具備完全重復使用能力的重型火箭。
“重型火箭是支撐我國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標志,目前各項研制工作正有序加快開展。二十大報告作出加快建設航天強國的戰略部署,火箭院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到2030年,推動我國躋身世界航天強國前列,到2045年,推動我國全面建成世界航天強國?!蓖跣≤姳硎?。
為航天運載器“航班化”打基礎
2022年8月26日,火箭院抓總的亞軌道運載器重復使用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火箭院在國際上率先研制具有原創性、引領性特點的升力式亞軌道重復使用運載器,深度融合了航天航空領域先進技術,可像火箭一樣起飛、像飛機一樣返回。
“運載器在火箭發射工位點火發射,自帶動力垂直起飛上升至最高點,依靠氣動力減速,無動力水平返回,最終完整著陸于機場?;厥盏倪\載器經檢測可多次重復使用,顛覆了傳統運載火箭一次性使用或依賴發動機多次啟動以減速返回的飛行模式,”王小軍表示,未來火箭院將深入開展升力式亞軌道重復使用運載器的研制工作,為我國未來航天運載器的航班化運營奠定基礎。
容易認為,未來中國航天的發射頻率提高是航天人需要去研究的一個方向,一方面是要持續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發射效率,對發射流程進行優化;二是開展重復使用的專項研究,通過這項技術促進航天發射的效率,提高發射場的利用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發射的頻率,進一步降低進入空間成本。▲
責任編輯:Rex_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