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記者林迪】近年來,文化遺產借助數字化手段拓展傳播邊界,實現大眾化的“破圈”,成為了業界關注的焦點,而科技的日新月異也正在為文化遺產保護帶來更多可能。
以古建筑為例,應縣木塔憑借獨特的設計、結構與施工,屹立近千年而不倒。但受地震、風雨、戰亂等因素的影響,木塔損傷逐漸累積,保護任務日益嚴峻。而受限于結構現狀復雜、零部件數量龐大等原因,應縣木塔的修繕工作始終面臨較大挑戰。
(相關資料圖)
如何解決損壞嚴重、修繕困難等諸多難題?如何協調社會各方推進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如何借助數字化技術賦能文化遺產保護?圍繞這些問題,近日,記者在“古建筑保護的數智化轉型與元宇宙構建研究”研討會上采訪了學界專家和業界代表,以此來尋求文化遺產保護的挑戰與機遇。
談及數智化技術支持古建筑保護,清華大學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劉暢表示:“技術及平臺的支持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形成對于古建筑的認知,將片段化的文物保護信息編撰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方便信息的查詢與獲取。同時,通過綜合利用多種科技手段,我們能夠盡可能地‘走進歷史’,積累并學習歷史環境信息,不斷挖掘古建筑的價值,完成文化遺產保護的時代使命。”
他以應縣木塔為例進行說明,如果把古建筑比做老年人,文物保護最大的挑戰不是“骨科”方面的問題,比如讓他拄一個手杖,或者讓他靠在墻上,或者給他補鈣。“對于古建筑來說,其木質結構固然重要,但是里面的壁畫、彩塑等埋藏的歷史信息也很好。然而,我們對于這個歷史的認識,還缺乏一個真正的平臺和技術的支持。”
著眼于現實痛點,“新IT,新文遺:應縣木塔智慧保護”項目計劃從三維數據采集、三維模型重建、數字孿生體參數研究等方面,為應縣木塔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化保護方案。其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將充分發揮自身的研究優勢,開展木塔內部木質結構的建模工作,并進行結構參數研究,逐步形成參數數據庫。聯想集團則將借助融合型技術手段,為應縣木塔構建數字世界中“木塔孿生體”,復刻擬真木塔三維模型,還原木塔3D場景的完整細節,為古建筑研究、保護與傳播提供有力的新IT技術支持。
“我們想做的是這種生成式的過程,是想抓住底層本質的信息,讓它能帶我們經歷這個各種虛擬的過程。”劉暢告訴記者,“我們能不能通過海量的科研平臺的數據,像剝洋蔥一樣,一步步地接近那個時代時空定位的‘真實’。”
作為文物古跡的“保護者”與“推廣者”,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陳彤以親身經歷,圍繞古建筑的設計與裝飾符號進行了分享。他認為:“中國古建筑的各類設計裝飾是華夏先民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對于人文環境的豐富思考。在進行相關研究和保護工作時,數字化技術的一大亮點,是可以突破物質世界的邊界,呈現出真實、原真性的建筑裝飾,從而提供更為準確的信息參照。”
數字化的技術到底對于文遺有什么樣的作用?做為產業界的代表,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上海研究院院長毛世杰分享了對科技構筑文遺數字化保護新生態的見解:一是虛實映射,即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映射。二是虛實融合,就是怎么和真實的文物環境結合起來,并且實現時空的轉移。三是虛實聯動,這意味著,人們在數字世界里面觀看的時候,它能夠把真實世界實時的情況跟觀眾互動起來。四是仿真推演,是超越了元宇宙原來的一個映射的能力,它能夠對整個古建筑木質結構的機理,反推它之前的狀況,預測未來的情況,從而做更好的保護。這樣就可以把元宇宙的這個能力超越了真實世界的能力。五是人機交互,就是要提供更多的技術手段和新型設備,把人機交互的體驗做上去。
作為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的總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張利結合自身經歷和學術洞察,分享了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對于延續文化遺產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經常會遇到現實挑戰。但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和可穿戴設備,我們可以在沉浸式的環境中模擬建筑空間,獲得數據反饋,從而對文化遺產體驗進行更好地預測。”此外,張利院長還在現場分享了首鋼大跳臺背后的數智化故事,以首鋼工業園區的生動案例,展現了科技賦能建筑設計的獨特路徑。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