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桃主演的《人世間》前腳火爆收官, 海清主演的新劇《心居》后腳定檔3月17日,眼下還有袁泉、白百何的新劇《相逢時節》《我們的婚姻》熱播,今年以來姐姐們以各種題材的影視作品為載體開啟了霸屏模式。
但發現沒,活躍的主角都屬于第一梯隊,腰部以下的中女演員幾乎難見蹤影。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作品播出的頭部中女演員交出的成績單好壞有別,正釋放出“姐圈”洗牌信號。
01 好演技是“立足之本”
盡管同樣擁有生活饋贈的人生閱歷,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將其內化為表演養分而成為當之無愧的“演技派”。
青衣比花旦演技好,這條被業內外默認的規則在姐圈一樣適用。青衣型的中女演員往往演技精湛,可憑借好角色和好作品大放異彩,從而鞏固地位或翻紅。
比如《人世間》里的殷桃和《小敏家》里的周迅、秦海璐,這類中女因持續有優秀作品輸出,早已成為內娛演員的中堅力量且一直位于上位圈;
《偽裝者》里的劉敏濤、《我的前半生》的袁泉、《延禧攻略》里的秦嵐,這類中女因各種原因,原本在劇圈活躍度不高,但搭上爆款劇東風扶搖直上,翻紅后甚至打破了金字塔的階層固化,由配角進階為主角。
然而,更多的腰部中女即便靠作品刷足存在感,卻只能繼續游走在鑲邊角色的框框里。
就像憑《父母愛情》獲得金鷹獎提名的劉琳,并沒得到太多加成,在《知否》《隱秘的角落》《喬家的兒女》等爆款劇里依舊作配;《我的前半生》里把小三刻畫得入木三分、被“罵”上熱搜的吳越,在《流金歲月》《小舍得》《掃黑風暴》等后續作品里也并非一番。
縱觀各層級中女演員,立足之本無不是扎實的演技,這也是她們日積月累的核心競爭力。
雖然好演技無法拆解成多項數據指標來衡量,但不乏共性。獲得觀眾認可的中女演員,各有“殺手锏”。
年代劇里,詮釋被時代浪潮裹挾的小人物跌宕命運而令人動容的殷桃,都市情感劇里,以理智堅韌的精英形象而深入人心的袁泉,古代現代劇里,流露女強底色而引人共鳴的孫儷,用生活流表演方式散發平凡婦女煙火氣的劉琳,都證明了中女演員基于個人特質選擇契合角色的正確性,戲內外的無縫合體能讓演技發揮幾何級增長的效力。
不過度挑戰表演盲區是聰明的選擇,避開了給觀眾帶來跳戲感。
用同理心塑造具有共情力的人物,是中女演員的表演包含感染力的另一原因。
秦海璐在男人戲《老酒館》演出了谷三妹巾幗不讓須眉的氣度,在《小敏家》演出了女霸總的斑駁人性;《開端》里的劉丹演出了陷入絕望、奮力反擊的母親的可悲與偉大;《掃黑風暴》里的吳越,則是飽受情與法拉鋸戰折磨的另一番母親模樣。
對表演的追求驅使中女演員勇于突破,豐富閱歷給了她們底氣。但挑戰,也是跟隨每個階段的能力范圍和大環境來調整方向,而演技會在這過程中得以精進。
穿梭在《人世間》《盛裝》的宋佳,時而是嘗遍人生百味的尋常女性,時而又是叱咤職場的御姐,對生活的體察感悟為她在剛柔間切換注入靈感。以靈氣著稱的周迅將年齡打造成轉型的利器,跳進《小敏家》扮演起要解決一地雞毛的中年人。
好演技打底,外加角色或作品的賦能,以及高國民度、好路人緣練就的強扛劇能力,再有獎項的加分,使得一些中女演員或穩居第一梯隊、或強勢崛起。
02 內外因導致“困境”
相較青衣分布于頭部腰部,中女演員里的花旦主要集中在一線。她們通常因為顏值出眾、觀眾緣佳,能躲掉對演技不穩定的嚴厲聲討。
比如在兩個月前播出的《完美伴侶》里時隔多年復出的“女神”高圓圓、《愛的厘米》里的佟麗婭,遇到在安全區的角色就能勝任,超綱角色就有點駕馭吃力。
青衣里的“遺珠”正是引發姐圈洗牌的重要變數。多少被波及到的,不止演技待提高的花旦中女,還包括一些風評掉隊的頭部青衣。
不過沖擊力度確實有限。因為能成功躋身金字塔上層的,畢竟只是吃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幸運“少數派”,凸顯了二八定律加劇的中女演員生存現狀的冰與火兩極化——
頭部中女演員哪怕演技“失誤”口碑下滑,依舊能有好資源投喂,就像不久前在《開端》《假日暖洋洋2》被詬病的劉濤,馬不停蹄接了新劇《順義媽媽》,到底能否跳出同質化怪圈,有待觀望;
而一些腰部中女演員縱使演技過硬,囿于市場導向卻很難爭取到表演機會,等于在姐圈鏖戰中提前宣判出局。這讓“中女演員迎來春天”的論調看起來,未免偏頗。
事實上,頭部腰部中女演員都面臨困境,造成她們困境迥異的原因有別。對前者而言,既有因盲目自信致使戲路規劃和自我認知出現偏差等個人內因,也有諸多復雜的宏觀外因。
任何人都沒辦法脫離所處環境去生存。雖然她們身居“高位”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可還是難改變演員在影視行業的被動位置,仍受限于創作風向和在既有題材中遵循劇本去演繹被世俗定義的臉譜化女性,以及被迫接受男性對女性凝視的單調審美——這也是一些頭部中女演員同質化表演的原因之一。
海清曾在某影展閉幕式上,拉著姚晨、梁靜、宋佳發表感言,指出在市場和角色等限制下,中生代女演員沒有機會遇到好劇本和好角色,并呼吁導演和制片人多給些機會。
陶虹則批判在影視行業橫行的白幼瘦審美,直言少女文化的盛行,說明了男性的不成熟和幼稚,而欣賞不了優秀的成熟女性,說明了男性的不自信。
頭部中女演員在公開場合的發言,是對行業不良風氣的反抗。至于在大眾視野逐漸消失的腰部中女演員,受到的傷害更深。
處于鄙視鏈下游,她們的玻璃天花板顯而易見,吊詭的是,畸形亂象似乎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不友好的市場選角標準和殘酷的行業規則、被排斥在所謂的主流審美之外的尷尬年齡,以及與時代脫軌陷入孤芳自賞、停滯不前的演技困局,加速擠壓了她們原本逼仄的生存空間。
于是,腰部中女演員只好上《我就是演員》《乘風破浪的姐姐》等綜藝爭取曝光度,試圖曲線救國。情況卻不太樂觀,借助節目短時間吸引的熱度會隨著收官快速流失,對表演助力并不大。
在2018年《我就是演員》同臺比拼的斕曦、楊蓉、王媛可,至今三年多只參演了5部劇、6部劇和8部劇,且都是配角。
在2020年《演員請就位2》被網友稱為“B組F4”的馬蘇、倪虹潔、溫崢嶸、唐一菲,至今約一年半作為配角參演了5部劇、5部劇、7部劇、0部劇,前兩人還稍微在兩三部電影中露了下臉。參加同檔綜藝的黃奕,則在3部劇里作配。
同一年參加爆款網綜《浪姐》的白冰,這兩年間只得到3部劇、1部電影的配角,劉蕓在3部劇鑲邊。去年參加《浪姐2》的胡靜,一年交出1主1配的成績單,左小青在3部劇演配角。
這只是冰山一角。腰部中女演員參加完熱門綜藝后,優質的影視資源并無顯著提升,想演主角更是難如登天。
其實,徐崢作為導師曾在綜藝《我就是演員》看到任素汐的表演感嘆“好演員的春天到了”,但這或許有些理想化。
更準確的說,這句話放在自成一套運轉秩序的內娛語境里,更向男演員傾斜,腰部中女演員的職業天花板不易打破。最直觀的體現就是,近年因劇翻紅成為C位的中生顯然比中女更多。
就連徐崢監制的影片《愛情神話》里三位女演員的番位排序——馬伊琍、吳越、倪虹潔,似乎都在印證這句話存在的片面性。沒錯,是有人被看見了,可要撼動“前輩”的地位,難。
03 破局關鍵在“女子力”
誠然,近年隨著“她經濟”帶動她劇集火熱,姐姐們越發頻繁地出現在熒屏,根據其主演的作品題材和角色圖譜流變,能窺見為中女演員賦能的風口。
大女主宮斗劇、女性群像劇、家庭劇、教育劇、職場劇、懸疑劇、姐弟戀劇,從諸多紅利劇種脫穎而出的,不乏孫儷、劉濤、姚晨、海清、閆妮、劉琳、倪虹潔、秦嵐等知名和翻紅的中女演員。
她劇集題材賽道的細分,以及視頻平臺通過運營的劇場將鏡頭對準女性,折射出影視行業的發展軌跡——在作品制播端均以不同切口聚焦女性群體,多維度挖掘她們真實面貌的肌理。
而能幫中女演員加分的角色,大多有獨立的精神內核,古今都如此。甄嬛、如懿、安迪、蘇明玉、唐晶、莫向晚、周春紅,在黑白蓮花、職場女強人、家庭主心骨等外殼下,要么散發周旋于男性場域的熟女魅力、要么透出被生活碾壓過的中年女性的剛強。
換言之,多姿多彩的女子力是中女演員披荊斬棘的武器,也是她們在面對姐圈洗牌時能破局自保的法門。操作起來,各類中女演員應結合自身生態位來站穩腳跟。
頭部中女演員一方面要慎重選角、維護良好口碑,根據社會賦予女性的不同身份標簽,找到跟自己契合和可發揮演技與人生閱歷優勢的題材來鞏固護城河,即:選擇與時代同步、與大眾共情或真實還原女性困境、彰顯女性力量的作品。
正如陳數所言,真正意義的大演員全是中生代女演員,不太可能是年輕的少女系演員,因為有閱歷、有經驗的女演員才能承載故事和角色,有極強的能量。
另一方面,積累了人脈資源的頭部中女演員可轉戰幕后掌握作品創作權和角色表演權。譬如憑《華燈初上》又火了一把的林心如,不僅擔任女主、顛覆過往熒屏形象,還是該劇制片人。
腰部中女演員則要主動出擊,不論戲份多少,應盡量選擇與知名主創班底合作,用優質作品提升大眾認知度,爭取量變引起質變。像與正午陽光合作多次的劉琳,和跟正午合作僅一次就翻紅的劉丹。
值得一提的是,加入中女預備役的85花需趕緊樹立危機意識了。為避免到時掉隊,流量花可演正劇或現實主義題材磨練演技嘗試轉型,獲得權威獎項認可的演技花——如張小斐、童瑤、熱依扎、倪妮,可積極拓寬表演邊界、解鎖多元角色給觀眾帶來新鮮感。
年齡在不同層級的中生代女演員身上分化出了優劣勢,演技高低卻是在洗牌大戰中能彌合參差的競爭籌碼。
盡管娛樂圈像名導爾冬升說的,是一個權力游戲,只有當自己有足夠多的話語權時,才能有更多的選擇權。
但至關重要的生存法則又藏在陳凱歌那句一針見血的箴言里——資本控制的市場有些情況不可避免,但演員沒有演技是萬萬不可的。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