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盛裝》《人世間》《我們的婚姻》等劇熱播,國劇中的中年女演員又開始被拿出來討論。
與此同時,另外一條消息是,演員海清主演的影片《隱入塵煙》入圍了柏林電影節。轉型的另一面,也有觀眾覺得她的表演節奏不適合文藝片。
這些年來,國劇的中年女演員們所飾演的角色類型已經慢慢固化,一方面是由于大眾反饋中對角色本身的固化想象,一方面是由于中年女演員自身與角色容易融為一體、自成一派。
在如今的國劇市場中,典型如“賢妻良母”劉濤、“霸道總裁”陳數、獨立女性中的“冷感女神”宋佳、不管對方說什么總有金句反駁的白百何、以及永遠在事業感情或家庭一線努力的蔣欣,這幾類基本可以囊括“中女”角色的大半壁江山。
當然,也因此,市場的刻板印象隨之而來。比如劉濤代言的是家庭凈水器和奶粉,宋佳代言的是巴黎歐萊雅,蔣欣代言的是速食燕麥片等等。
但這渾然天成的一體化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咱今天就來好好品鑒一番。
01三大類中年女性,一副市場圖鑒
要說最典型的“中女”角色,首當其沖的就是“國民媳婦”。畢竟,家庭倫理劇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來電視觀眾的心頭愛。
家庭倫理劇早期最愛拍的是婆媳矛盾,而著名導演滕華濤拍攝的第一部家庭倫理劇《雙面膠》是當時同類劇集中的佼佼者,主演是海清。當時她演的是一位潑辣、斤斤計較的麻辣媳婦,但這種媳婦哪能贏得當時電視觀眾的心?
《媳婦的美好時代》
好在她又演了一部《媳婦的美好時代》,智慧、親民,加上海清本身帶點嬰兒肥的臉蛋,爸爸媽媽舅舅姥爺誰見誰愛,終于為她打下了“國民媳婦”的烙印。后來她轉了各種戲路水花都不大,直到和黃磊合作的“小系列”開播,爸爸媽媽舅舅姥爺才終于安了心:咱媳婦兒回來了。
相比起來,劉濤的地位在電視觀眾心中那是穩健許多。從出道開始的《外來媳婦本地郎》,到后來息影回家相夫教子,總有人說她是個好媳婦。面相上來看,濃眉、高顴骨,也是傳統面相中勤勞能干的樣子。
《外來媳婦本地郎》
如果說這還不夠,咱可以想想,劉濤復出后不久的新戲就叫做《賢妻》,并且當時為了宣傳新戲她還發了長文講述丈夫失意時自己不離不棄的過往,這基本上徹底讓她成了“國民媳婦”。后來的綜藝《親愛的客棧》夫婦一起上陣,可不就是妥妥的人設加成?
《賢妻》
除了經典角色“賢妻良母”外,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代最愛的還得是獨立女性來的。白領階層的獨立女性角色這里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以宋佳、袁泉為代表的冷感精英型文藝中女,二是以白百何為代表的、嘴里永遠不缺詞兒的普通高知,三是以蔣欣為代表的、從小鎮做題家躍升小康階層的實干家。
宋佳的冷感氣質看了都說絕。窄眼皮、小方臉、顴骨也挺高,整個張臉透露出一股女性中少有的“英氣”,不說話的時候顯得特別清冷。但張嘴說話后,加上她的北方口音,顯得特別胸有成竹。
前一段兒《盛裝》在播時,很多網友把宋佳飾演的時尚雜志主編比做“北方的顧里”。小娛覺得不僅如此,那還必須得是“升級版顧里”。
如果被背叛,顧里可能馬上要澆紅酒了,但“升級版顧里”可不僅是澆你紅酒這么簡單,她看起來像是那種可以用魅力讓你的朋友圈子都背叛你的角色,完了再優雅的用紅酒文明的和你干杯,可能順便再聊聊雜志選題。
宋佳說白了就是知性颯姐,袁泉雖和她有相似的“英氣”,但袁泉的語氣和聲線都顯得更為溫柔,也顯得更有仙氣,像是會隨時隱退的那類文藝颯姐,“別惹姐,惹急了姐可以什么都不在乎馬上離場,姐有充實的內心。”
再來說說“小妞”角色的代表性人物白百何,那可真是在哪兒都有一張伶牙俐齒的嘴。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和濃眉大眼塑造了她早期的“小妞”形象。其實說起來《北轍南轅》中藍盈瑩的形象也很“小妞”,但南方口音、更細的聲線以及扁平化的五官都讓她沒有“白姐版小妞”那么“帶感”。
后來白姐即便是不再演“小妞”了,在新劇《我們的婚姻》中她已經升級成了一位媽媽,也逃不過每天和丈夫唇槍舌戰八百句,并且句句在理。
不妨給廣大男性朋友們一個忠告,不要輕易和她們開啟爭執,即便你有黃磊那插科打諢的碎嘴,也講不過白百何的金句小嘴,萬一還整的家庭不和睦就不好了。
“努力實干家”蔣欣在《我們的婚姻》中也一定不能缺,因為我們的社會需要實干家。
蔣欣的眼睛特別好看,當初她演《歡天喜地七仙女》時眼神特別具備少女的靈動。但靈動的另一面也有可能是“工于心計”“步步為營”。
從親歷親為要抓住皇上心的華妃、到《小舍得》里“雞娃媽媽”的代表人物,再到新劇里只有事業、時刻緊繃的女強人,蔣欣已經把實干貫徹到了底。這幾類角色都共同的有一些無法擺脫的“小鎮做題家”色彩,她對社會規則的運用非常嫻熟,且一定要贏。你要問為啥?因為不努力皇冠會掉。
沒想到堂堂華妃兜了一圈居然是回到了現實主義的深淵。
再有一類角色類型就是“女版霸道總裁”,這種角色陳數駕馭的比較妥貼。小臉、五官標志、眼角上揚帶點“兇氣”,《完美關系》里,就算家庭失意也耽誤不了她在職場上做決策,必須雷厲風行。套裝一穿,真有點高攀不上。
賢妻良母、普通白領階層獨立女性、霸總,這三大類基本涵蓋了目前“中女”的角色類型,你要說轉型嘛,也有“中女”在嘗試別的角色類型,但大家可以想想,如果讓劉濤去演寧靜能演的角色,會不會覺得奇怪?
02
戲路難拓、標簽難甩
前面已經說了,海清重回爸媽舅舅姥爺的懷抱是以新時代的媽媽和妻子角色。但她本人其實不希望自己戲路固化。在那個著名的First影展發言中,她已經非常清晰的表達了自己及周邊“中女”遇到的困境。
可能市場有點“開了竅”。后來海清在《甜蜜》中演了職場女強人,劉濤在《星辰大海》中演了吃苦能干、摸爬滾打來的成功創業者。
能看到,海清的《甜蜜》播的平平無奇,劉濤的《星辰大海》倒是依舊很受中老年觀眾的歡迎。這說明了“賢妻良母”可以是吃苦又能干的坎坷創業者,但不太能是都市女強人,類型與類型之間的壁壘好像有點高。
反而《星辰大海》又給了“賢妻良母”劉濤一個助推,爸爸媽媽舅舅姥爺又說了:咱們濤兒真好,就需要這樣的角色持家。
這種迎合說是無意也好、有意也罷,高國民度總歸不是一件壞事。倒是海清,可能真不愿當“國民媳婦”了,她在新片《隱入塵煙》的形象飾演的是妥妥的社會邊緣人物。
從主流走向非主流,有人贊譽、有人覺得她的表演節奏不適合文藝片,演好了是可遇不可求、沒演好的話日后轉型會更難。
相比起來,在看似不同的角色中游刃有余的孫儷好像自由度高一些。她和蔣欣是類似的實干家。但細品會發現,孫儷拿的都是智慧大女主劇本。
從《甄嬛傳》后她的身上就開始流淌著一股“智慧血液”,“福氣臉”綿延在各種劇中。《那年花開月正圓》中頗具商業頭腦的周瑩、《安家》中有辦法應對各種客戶的金牌店長,《理想之城》中一直被破格提拔的造價師,喊孫儷一聲“萬能膏藥”不知道她會答應嗎?
孫儷有演技,所以才能是“萬能膏藥”。這塊膏藥,經常會讓小娛在租房的時候想到她、看到不解恨的情節時她的臉也跳出來、遲遲考不上造價師證的朋友也對她日思夜想。娶了孫老師真是鄧超的福氣。
大家對嬛嬛的要求比對華妃的高,就算她演弱者,也被寄予咸魚大翻身的厚望,不翻身那就是一個大寫的失望。
與之相似的是白百何。《門鎖》里她難得的演了“弱者”,大家不接受,猥瑣男上來的第一件事不應該是先挨上咱白姐的一個耳光嗎?怎么還被好幾個人害成這樣?白姐,你要是被綁架了就眨眨眼。
《我們的婚姻》里她倒是重回了那種口齒伶俐、辦法也多的獨立女性,待播新劇《歡迎光臨》里她的角色簡介也是“潑辣直爽、犀利灑脫”,這才是咱期待看到的白姐。
早些年一直有人拿王珞丹跟白姐比,倆人戲路也確實挺相似。但王珞丹的伶牙俐齒背后一定有點柔軟的、渴求的東西,白姐則是那種無論何時都要先占領唾沫星子的高地再說的狠角色。
再說到陳數。近幾年來根植人心的不是《完美關系》中的美女總裁、就是像《峰爆》中的女性領導形象。
《峰爆》
如果讓寧靜來演,也許能看到“一身正氣”的形象里會有點俏皮,但陳數在對公時,只會用大紅唇向你拋出鏗鏘有力的做事信條。
在這種逐步形成的事實與想象中,還有多少人會把孫儷和《屋頂上的綠寶石》中的戀愛少女、蔣欣和當年的“四仙女”聯想到一起?
03市場的刻板期待
不僅是觀眾在每個類型中都選出了自己的“最佳中女”,市場和品牌也承襲了這種想象。
最近小娛經常看到家庭凈水器的廣告,代言人正是“國民媳婦”劉濤。這種產品,咱們濤姐現身說法就是最好的廣告,什么都沒說,但又仿佛什么都說了:我也用,貨比三家過,真的不錯。
類似的代言還有母嬰app、全屋吊頂品牌、三全食品等,“國民媳婦”都推薦了,不得多關注關注?
但正如白百何很難符合“賢妻良母”的角色氣質一般,如果是她來代言全屋吊頂或是家用凈水器,似乎總有種吵架吵贏了大發慈悲要給品牌點甜頭的感覺。
縱觀白姐之前代言過的品牌,有香奈兒和伊麗莎白雅頓等,對用戶品味都比較看中,這實際上和白姐這種針砭時弊的角色形象重合度很高。
而蔣欣的實干家形象吸引來的品牌似乎并不利于她樹立在此之外的人設。她最近的新代言是一款燕麥片,實不相瞞,這款燕麥片正是身為打工人的小娛本人每天早上起來的速食早餐。換了別人代言小娛也會買的。
相比起來,同為實干家的孫儷代言的是意大利時裝品牌、老廟黃金品牌,大家會覺得一向優秀的嬛嬛在選擇這些品類時一定是有所過濾、擇優錄用的吧?畢竟,打工人都向往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和目前相差無幾的自己。
再看宋佳、袁泉,代言品類也多為“氣質褂”的時裝、護膚品牌,品牌方小心翼翼的維護形象,但也越來越親民化。
宋佳、袁泉也有相應的“仙女下凡”之痕跡,《小舍得》里宋佳開始第一次演普通媽媽,袁泉在新劇《相逢時節》中不僅離異了、也是經歷過很多苦日子才一步步走到獨立,相比《我的前半生》明顯更“去精英化”。
也不知道品牌和代言人之間的這種對應,是商量好的還是無意的巧合?
再有就是“霸總”陳數代言的老鳳祥和燕窩產品,沒點財富自由咱可買不起。
這樣一來,在品牌的選擇中也能看到賢妻良母、幾種細分的白領女性以及霸總這三大類典型“中女”角色。側面透露出來的是女性角色依舊如前的匱乏,雖然獨立女性越來越被國劇看中,但具體談及個體角色時,逃不脫刻板印象、大眾對這些角色缺乏更深的解讀和共情、標簽化也仍然明顯,追風口的嫌疑大于認真塑造人物。
“中女”角色外,基本只剩下“少女”,高齡女性的角色有一個算一個,更是匱乏。戲謔過后,咱是不是該認真想想,是風口把女性題材搬上了浪尖、還是時代真需要做出點不一樣的東西?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