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林迪】“城市資源數字化配置是城市數字化轉型與發展的關鍵因素,配置需要遵循數字經濟和互聯網發展規律,以打造數字生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為最終目標。”日前,伏羲智庫創始人、清華大學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東對媒體表示。
2月24日,清華大學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伏羲智庫聯合發布首份《中國城市資源數字化配置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報告指出,數字化是數字經濟時代城市資源配置的最優手段,但全國城市資源配置的數字化發展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整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以支持和鼓勵城市資源數字化配置市場化服務。
據介紹,城市資源是城市建設和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可分為公共資源和非公共資源。所謂公共資源是指公共部門擁有或經公共部門授權管理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比如有形的自然資源,無形的土地使用權等;非公共資源是指非國有資源,如民企的資本、產權等。
報告聚焦城市的公共資源并指出,城市資源的配置影響城市發展的長遠方向與可持續性,而數字化具有交易流程周期短、資產處置效益高和交易成本低等方面的顯著優勢,是數字經濟時代城市資源配置的最優手段。
比如線下拍賣處置,競拍次數平均為6次,競拍用戶基本為本市或周邊城市的人,在成本上還有場地人員費、資產評估費等費用。相比之下,借助數字化的方式進行線上處置,平均競拍次數能達到30次,參與競拍的范圍更廣,基本上70%以上的都是市外用戶,此外還沒有場地費、組織費等。
對此,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國資管理與資本運營中心主任文宗瑜點評認為,資源數字化配置對于推動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提高城市發展質量非常重要,要引入更多市場化手段服務城市產業升級和閑置資產盤活。
據悉,該報告選擇59個城市作為樣本,按類型來分,包括4個直轄市、27個省會及副省級城市、28個其它地級市;從區域上看,分布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的城市分別為36個、8個、11個和4個。
在數據來源上,報告選取政府年報、統計年鑒、政務服務網數據、中央黨校藍皮書、交易機構數據、第三方調查數據以及阿里拍賣上公開的服務案例作為樣本數據。在研究的維度上,報告從環境基礎、配置對象、配置過程、配置效果四個方面來考察。報告最終選取了整體排名和各維度排名前30的城市進行了分析。
報告顯示,我國城市資源配置的數字化發展水平整體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其中達到60分及格線的,僅有杭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寧波、成都和重慶等8個城市,尚有較大提升空間。
報告認為,一些城市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輕建后運營,重數字平臺搭建、輕部門統籌,重企業用戶、輕個人用戶,導致很多平臺建設后未能很好地達到預期效果。
采訪中,伏羲智庫數字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總監、清華大學互聯網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付偉對記者表示,“資源配置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跟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有非常大的關系,比如當地的數字基礎設施水平的高低也體現出一個地方對于數字化轉型本身的接受程度。近日,全面開啟的‘東數西算’工程其實是整個國家層面在算力網部署的戰略,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全國對于算力需求的整體性的布局。”
此外,報告還建議,擴大行業合作,加快推動傳統的城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和平臺的數字化轉型,在加強建設和優化配置環境、配置對象、配置過程的同時,更要通過配置效果反向關注數字化轉型中的不足之處,針對地方政府的痛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數字化服務,提升城市資源數字化配置能力,充分釋放城市資源的價值。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