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你的背包,背到現在還沒爛。”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夕,“2008年北京奧運會”媒體背包引發廣泛關注。其過硬的質量、友好的設計獲得海外記者交口稱贊。小小的背包,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個生動縮影。
不只是背包,實現能耗智能化管控的冰壺場地、讓信息溝通無障礙的穿戴式智能翻譯設備、全程服務運動員的智能機器人……透過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這扇窗口,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邁進的堅定身影清晰可見。此次冬奧賽場上、場館里都有哪些亮眼的“中國智造”,麻辣哥帶您一一盤點。
“賽事有支撐”:國產雪蠟車裝上“智能大腦”,競速有保障
北京冬奧會進入最后倒計時,頂尖的賽事需要頂配的裝備,在這場國際冰雪競技場上,首臺完全自主生產的智能雪蠟車無疑成為中國智造的一張名片。
雪蠟車,顧名思義,是供打蠟師在賽前為雪板打蠟的裝備。經打蠟后的雪板不僅能節省體力、更易操控,還可有效提升競技成績。“滑雪競速競爭激烈,0.01秒的差距都可能錯失獎牌,這就需要專業人員根據溫度、濕度、雪場情況有針對性的給雪板打蠟。”泰山體育集團技術中心主任徐培明說。
精準打蠟何以實現?走近這臺延展面積可達92.5平方米的“大塊頭”,謎底揭開:車體中央,一塊32寸大小的高清工業觸摸屏是雪蠟車的智能控制中樞,依托遍布車身的眾多傳感器,可實時監測車體內外的溫、濕度、空氣質量數據,為打蠟師選擇蠟型提供重要參考。在徐培明看來,“它不僅是支撐國家隊滑雪項目訓練競賽的關鍵裝備,也標注我國冰雪運動智能制造的新高度。”
將目光從裝備移至賽場,智能化在賽場內外大顯身手。為傳統建筑工地裝上“智慧大腦”,不僅保證了施工順利實施,還讓工程更綠色。
通過分布眾多溫濕度探測器進行智能監測,“水立方”完成向“冰立方”的華麗轉身,成為冬奧會歷史上最大體量的冰壺場館;已然落成的崇禮賽區頒獎廣場,中信建設在施工過程中,在重點區域設置固定式揚塵在線監測設備,可實時檢測噪聲、PM2.5、氣壓等指標,嚴防揚塵超標。基于阿里云打造的北京冬奧云數據中心,能實現賽事成績、組織管理、比賽轉播等核心系統全面上云,讓賽事組織更綠色、更集約、更智能。
賽事待發,5G就位。“兩地三賽區的所有場館目前均已實現5G網絡全覆蓋,為賽事云轉播、智慧冬奧提供了網絡保障。”工信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在5G技術的助力下,云轉播、360度視角觀賽、智慧機器人等應用產品將更為流暢,進一步豐富觀賽體驗,并提高賽事服務和場館的運營水平。
“全程在身邊”:服務機器人讓中國味道有了“智慧范”
“正在出餐中,請稍后。”只聽提示聲響,信號燈閃爍,一只機械臂自動裝盤、穩當地送出一碗香噴噴的宮保雞丁。緊接著,這盤菜乘坐云軌小車,通過交錯縱橫的空中軌道,由纜繩下放到食客面前,整個過程行云流水。
這樣的奇妙場景正在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的“智慧餐廳”上演。在這里,做漢堡、炸薯條、炒熱菜、烹咖啡,200多種菜品全都由“機器人大廚”上陣。以漢堡為例,加熱面包、煎肉餅、配生菜和醬汁、包裝傳送……掃碼點單后只需20秒,一個美味的漢堡便能新鮮出爐。
酷炫的產品背后,是我國智能機器人技術的強支撐。實現中餐烹飪的標準化,需要預先將火候控制、翻炒手法、下料順序等全部設定為智能程序,而讓開蓋、加油、填料等操作環節精準無誤,更要實現不同機械模塊之間的有序銜接。自主研發制造的智能機器人能夠24小時運作,保證點餐、制餐、出餐全流程自動化,不僅實現了非接觸式服務,更讓中國味道有了“智慧范”。
越是精細化,越需智能化。在北京冬奧延慶賽區定點醫療保障中心,剛進大堂,一臺頂著“方腦袋”的智能導覽機器人閃爍著“大眼睛”迎面走來,“哪里是分診區”“如何去急診科”,只聽它操著一口流利的英文,向前來咨詢的用戶介紹服務。
“這臺機器人由我們自主研發制造。”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告訴記者,不僅如此,在原有成熟產品基礎上,還專門針對具體場景,在軟件層面不斷優化迭代,以此來更好服務冬奧會。
服務于不同場景的各類智能機器人成為北京冬奧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多技術融合使得服務機器人進一步向各應用場景滲透,其對應用領域的適應性逐步擴展、產品類型愈加豐富、自主性不斷提升。《2021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2021年市場規模超過300億元,高于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增速。
“隨手可攜帶”:智能翻譯設備讓冬奧聲音更快傳遍全球
“你好,歡迎來到北京冬奧會。”話音剛落,便被轉換為英語、法語、日語等多種語言依次播報。
走進北京冬奧小屋,一面多語種虛擬人交互大屏上,一名叫“愛加”的虛擬主播已正式上崗,作為多語種AI虛擬冬奧志愿者,在智能語音識別技術的支持下,可支持中英法日等六國語言和大家交流互動,讓冬奧聲音更快傳遍全球。
大屏里的虛擬主播吸睛無數,可隨手攜帶的智能翻譯機同樣亮眼。當記者現場采訪外國運動員,只需展開雙屏,選擇對應的語音按鍵說話,便能通過屏幕展示和聲音播報進行實時交流,順暢又便捷。
方寸之間的外觀下,是智能語音技術的新突破。“實現冬奧場景下人與人的無障礙溝通并非易事,要保證語種足夠全、翻譯足夠準、反應足夠快。”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介紹,冬奧涉及60多種語音識別、合成、翻譯等技術研發,一些小語種語言體系復雜、數據資源稀缺,為此,科大訊飛聯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進行了針對性技術攻關,推出的雙屏翻譯機,重點語種翻譯準確率不低于95%,平均每句翻譯響應時間不超過0.5秒。
一場精彩的奧運盛會,不單是運動員能力的競技場,也是國家科技實力和制造能力的試煉場。放眼賽場內外,一項項中國智造在奧運檢驗中大放異彩,彰顯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的堅定信心與堅實底氣。
(聯合制作: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
關鍵詞: 智能 冬奧 機器人 冬奧會 打蠟 賽事 服務 蠟車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