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12月31日 07 版)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有關部門出臺《“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和《“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以醫療裝備、機器人、智能制造為代表的現代制造業,將在未來5年迎來新的“加速度”。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影響了每個人的生活,也給全球醫療裝備產業的發展敲響了警鐘。疫情之初,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等醫療裝備供不應求,一些高端醫療裝備更是依賴進口,進一步暴露了我國醫療裝備產業應急保障準備不足、行業應急保障機制缺乏等問題。
《“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是國家層面推動醫療裝備產業發展的第一個規劃。該規劃指明了未來5年要重點發力的7個產業領域:診斷檢驗裝備、治療裝備、監護與生命支持裝備、中醫診療裝備、婦幼健康裝備、保健康復裝備、有源植介入器械。在業內專家看來,這些領域基本覆蓋了全人群從防、診、治到康、護、養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裝備需求。
在應對突發疫情和傳染病方面,《“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也明確,要加強疫情預測預警、應急檢驗檢測、疫病防治、緊急醫學救援、醫療裝備應急動員等能力建設。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王衛明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醫療裝備產業發展既面臨重大機遇,又面臨重大挑戰。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化、本地化調整,發達國家爭奪醫療裝備競爭高地日趨激烈,我國醫療裝備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面臨的阻力和競爭壓力明顯加大。
醫學裝備產業是典型的國際化、高精尖行業。目前,國外知名醫療裝備企業基本都已在我國投資設廠、擴大生產,我國醫療裝備行業企業、科研機構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擴大產品出口。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秘書長李志勇注意到,這次《“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醫療裝備發展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他認為,下一步,醫療裝備行業應加強與國外優秀醫療裝備企業、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等交流合作,為他們來華投資建立醫療裝備研發中心、生產基地等搭建平臺、提供服務,而協會應為行業企業“引進來”和“走出去”提供法律咨詢、檢測認證、知識產權等服務。
機器人的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機器人產業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迅猛,2020年全行業營收首次突破1000億元,在工業、教育、醫療、農業等領域大顯身手。
不過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機器人產業還存在一定差距。《“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未來5年要重點補齊專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藝等短板,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機器人控制軟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機器人控制系統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我國將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應用新高地,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超過20%,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實現翻番。
2025年是許多制造業門類轉型升級的重要節點。《“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也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到203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化。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產物,智能制造被寄予厚望,是各國制造業轉型與競爭的主賽道,也是我國建設制造強國的主攻方向。王衛明直言,智能制造發展水平關乎我國未來制造業的全球地位。
我國目前已經有6000余家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服務范圍覆蓋汽車、紡織、醫藥等90%以上的制造業領域。2016年,工信部指導成立了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成為推動供應商發展、支撐區域和行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力量。
2021年12月31日 07 版
關鍵詞: 裝備 醫療 十四五 機器人 產業 制造 規劃 制造業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