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和翼”“農房浙建事”“天目云農”“新臨居”……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具備較高普惠性、集成性和可行性的示范性應用場景項目給群眾和企業送去了“數字紅利”,推動各行各業迎來新的變革。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以“數字”為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有力抓手,全力推動數字化改革應用場景落地見效。“以國家數字鄉村試點為引領,加快打造國家數字鄉村試點重大標志性成果,我們正努力交出數字化改革的高分答卷?!迸R安區委改革辦主任李洪華說。
“一碼”防范地質災害風險
“您所在的島石鎮呼日村呼日塘東側重點風險防范區當前地質災害風險較低,可以正常進行生產活動?!比涨?,記者掃描臨安區地質災害防治坡面識別碼,斜坡單元登記卡、風險區劃分等信息一目了然。
地處杭州城西的臨安“九山半水半分田”,有兩大省級暴雨中心,地質災害易發多發,易發區占全區總面積的92%,一旦發生地質災害,斷電、斷路、斷通信等極端情況會導致高效協同處置困難。2019年“利奇馬”臺風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1.7億元。
得益于對風險識別場景的構建,臨安充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數字化手段,針對全區1.5萬余個有人居住的斜坡單元,調查了17項地質基礎數據,建立了“一坡一卡”的“體檢單”,并按照極高、高、中、低4個等級劃分風險區進行管理。
為弄清“風險何時何地發生”,臨安區創建了降雨預警模型,形成不同撤離區域的預警條件,打通跨部門數據,實時獲取短時雨強和有效降雨量,實現逐點小時預警。通過在點位安裝物聯網監測設備,一旦斜坡發生變形位移等突發情況,系統和現場可以同步報警。同時,橫向貫通所有相關部門,縱向貫通區、鎮、村三級,形成了應急處置一鍵發送、一鍵啟動、一碼智控的“三步走”防控協同流程。
今年7月,受臺風“煙花”影響,臨安共發生地質災害27處,有效管控19起,預警水平全省領先,實現了“不死人、少傷人、少損失”目標。
“一鍵”服務農民建房審批
針對長期以來困擾農房建設管理服務的系列難題,臨安區于2019年創新推出了“農房建設規劃管理平臺”,將建房審批、過程監管、竣工驗收、登記發證等事項在平臺上整合成“一件事”,通過手機客戶端完成網上申請、審批、監管、辦證等全流程手續,實現“一次都不用跑”。
“現在建房審批的流程已從9項縮減為6項,審批時間也從原來的47天壓縮到了9天。”臨安區住建局副局長祝群介紹,年均新批農民新(改)建住宅約3000幢,其中新建約1000幢。農民建房“一件事”改革,需要17個部門、18個鎮街協同推進,通過組建一個專班管到底,形成了多跨協同的推進模式。
從“強管理”到“優服務”,從“一件事”到“全周期”,今年以來,臨安區借數字化改革東風,推進建房審批服務線上應用1.0版本向全生命周期農房綜合管理服務2.0版本迭代升級,謀劃構建了建房審批、安全管理、生產經營、建房服務、危房改造、決策輔助等六大應用場景363個子模塊,使農民建房全周期“掌上”管理更高效。
針對農房風貌雜亂的現象,臨安還為村民提供了免費房屋設計,在浙西民俗型、山地宜居型、田園風光型、現代舒適型等不同風格戶型的基礎上,按需免費修改。村民選擇心儀戶型后直接下載報批,無須自行提供圖紙,整個過程更加數字化、智能化。
“一屏”感知基層數字治理
走進青山湖街道“青和翼”全域智治中心,大屏幕上顯示著黨建引領、平安創建、綜合治理、城市管理、產業發展、民生服務、應急指揮、助力青和等八個板塊的實時數據?!斑@個‘數字大腦’,通過業務在線交互、數據實時共享,使問題處理更加暢通、便捷。”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2019年11月,青山湖街道創新數字賦能基層社會治理模式,以“青山云”服務端和“青和治”治理端為載體的“青和翼”全域智治中心應運而生,讓社會管理有深度、民生服務有精度。
電子路長語音提醒群眾及時挪車便是數字治理中的一個場景。在“城市管理”模塊,通過應用電子路長、現場執法設備等多維感知技術,實現對城市管理的智能監測和全面感知。“青和力”綜合執法體系、“青和藍”網格管理體系、“青和協”志愿服務體系、“青和居”專業平臺體系及“青和翼”數字智理體系,統籌了街道事件流轉處置的功能。截至目前,“青和治”治理端流轉處置事件近2萬件,流轉處置率達100%,處置簡單事件平均用時8.7分鐘。
“青山云”服務端在提供便民服務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目前“青山云”服務端已累計注冊公益巡防員2.8萬余人、巡防打卡10萬余次。
(本報記者 陸健 本報通訊員 陸雅婷 江萍)
關鍵詞: 臨安 建房 地質災害 數字 農房 治理 管理 青和翼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