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22日電 (徐婧)22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水務局主辦的“水利遺產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學術論壇在京舉辦。論壇現場公布了昆明湖、北海、白浮泉、廣源閘、八里橋、清代自來水廠、澄清下閘遺址共7處北京第一批水利遺產名錄。
大運河遺產源遠流長,是中國水利遺產的代表,具有突出的文化功能,彰顯了國家形象。近日,水利部印發了《水利部關于加快推進水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本次論壇是國內首個省級層面就水文化建設開展研究的論壇,將推動新階段水利和水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加強水利遺產的資源調查研究與認定,完善水利遺產管理體系;也是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促進廣大民眾對大運河遺產的了解、熱愛與傳承保護的具體手段之一。
圖為北海。北京市文物局供圖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此次公布的7處水利遺產中,昆明湖、北海、白浮泉、廣源閘、八里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自來水廠、澄清下閘遺址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昆明湖位于北京市海淀區頤和園內,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積約為頤和園總體面積的四分之三。昆明湖是由水源工程、調蓄水庫、節制閘工程、堤壩橋梁等水利工程構成的復雜工程體系,實證中國古代水利管理的高超智慧。
圖為白浮泉。北京市文物局供圖北海是北京市西城區北海公園內的湖泊,屬海河流域北運河支流通惠河水系。面積583畝,折合約39萬平方米。元明清三代,中南海與北海水域稱太液池,有“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風”,北海公園也是現代中國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城宮苑。
白浮泉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化莊村東龍山東麓,是元代白浮引水工程的源頭,由元代水利學家郭守敬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主持開鑿修建完成。白浮泉旁有都龍王廟,明洪武年間重修,明清時是著名的祈雨之所,是研究當時民俗風情的重要實物資料。
圖為廣源閘。北京市文物局供圖廣源閘位于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地區五塔寺與萬壽寺之間,南長河河道之上,始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由郭守敬主持修建,是南長河上的一座古代水閘。歷史上,廣源閘兼具調水、碼頭等功能,而且在閘上鋪設木板便具有橋的功能,被譽為“長河第一閘”。
圖為八里橋。北京市文物局供圖八里橋原名永通橋,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東部偏南,是始建于公元1446年的明代三孔石拱橋,橫跨在通惠河上,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經之處,因距通州八里而得名。
清代自來水廠始建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位于北京市東城區香河園路3號,是北京的第一座水廠。該舊址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廠區環境、自來水工藝布局,以及部分生產設施與設備,是見證北京城市水務發展的重要實證。
圖為清代自來水廠。北京市文物局供圖澄清下閘是元朝著名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為調節積水潭水位、滿足航運需要而建造的重要水工建筑物。該閘初名海子閘,分上、中、下三道閘口。澄清下閘位于北河胡同東口,經2016年考古發掘面世,是大運河重要人文遺產的見證和研究北京漕運和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
下一步,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市水務局將建立聯席會議機制,加強包含水利遺產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加強與水文化相關的重要項目建設合作;加強水文化研究合作;加強水文化展陳展示合作與水文化宣傳推廣合作;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完)
圖為澄清下閘遺址。北京市文物局供圖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