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運城10月21日電 題:山西新絳:連續13天穿著雨鞋奔走的村支書
中新網記者 陸祁國
“這幾天不用再穿雨鞋,走起路來利索多了,腳板子也不像以前那么疼了。”10月21日,正在忙于災后重建工作的山西新絳縣龍興鎮南關村黨支部書記文剛說。
南關村緊鄰汾河,系山西最強秋汛期間受災較為嚴重的村莊之一。
10月5日,連綿秋雨中,文剛穿上雨鞋,帶領該村臨時組建的應急力量,著手應對即將到來的40年來最大的洪峰。這一穿,就是13天。
利用鏟車轉移村民。秦龍龍 攝南關村緊鄰汾河。洪峰過境新絳之前,新絳縣委、縣政府曾專門研判,要求提前封堵該村通往汾河的排水口,防止洪水倒灌。
“縣住建局派了一批人支援,我們村出了30多個人配合。”6日當天,全體突擊隊員先往主管道里塞進去400多個沙袋,3個多小時后堵住了。但是,中午剛堵住的主管道,晚上就被沖開。
“只要有一絲希望,一定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新絳縣武裝部調來60余名預備役人員增援。
冒雨察看水情。秦龍龍 攝當時,田地里積水已超過一米,人員涉水非常困難,文剛立即組織鏟車搶運沙袋。“一共運了幾千袋,堵住了。7日凌晨,因為洪峰流量太大,實在堵不住了,我就趕緊請示鎮長。”
緊急情況被快速上報。新絳縣委、縣政府當即決策:立即轉移所有村民。
站在搶險現場,快成了“泥人”的文剛來不及喘口氣,立即打開手機,遠程控制南關村的大喇叭進行喊話:“水已進村,趕快撤離,叫上鄰居……”
“我都四十多歲了,從來就沒有見過這么大的洪水。”南關村一名村民感慨:“當時,很多人都不相信洪水會進村。”
連夜趕裝“噸包”。秦龍龍 攝正因為擔心部分村民意識不到危險而不愿撤離,反復喊話之時,文剛帶人緊急返回南關村。其后一個多小時,他一路小跑,挨家挨戶使勁敲門,提醒大家務必趕快撤離。
文剛敲門總數達到100多戶時,村內道路出現擁堵。“本村的人要撤離,加上108國道已積水,附近新關村、西曲村的村民都要經過我們村里的道路向北轉移。”為加快村民轉移撤離速度,文剛又帶著村干部疏導交通。
當日,的確有個別村民沒有轉移。例如,村民張某的妻子癱瘓在床,孩子不在家,他認為妻子行動不便就沒有撤離。獲悉情況后,文剛與公安民警一起坐著鏟車趕往張某家,告知其必須轉移。
由于張某的院子在胡同里,鏟車進不來,只能停在五六十米外的胡同口,大家一起把張某妻子抬上鏟車。
村民何某夫婦因不放心家里的財產而沒有轉移。再做工作,再行轉移……其間,文剛的雨鞋灌滿洪水。“鞋底子比較薄,踩到不平坦的地方硌得腳板子生疼。腳在鞋子里面打滑,走起來特別難受。”
應對的辦法只有一個:每次到了積水較淺的地方,趕緊脫下雨鞋倒水。
2330名村民全部安全轉移,無一傷亡。來不及喘口氣,緊隨而至的又一輪封堵排水口攻堅戰已經到來。
“縣政府的要求是一舉完成堵截任務,石料需要多少就保障多少。”文剛告訴記者,攻堅戰發起之前,指揮部從新絳縣高義鐵廠調來60名黨員組成突擊隊,幫助村民裝“噸包”。
所謂“噸包”,就是能裝一噸多石料的大包。為加快裝“噸包”速度,文剛帶頭上陣張開“噸包”口子。
鏟車的斗子大,噸包的口子小,每次倒下來的石料飛濺,打得胳膊生疼。文剛一直堅持到100多個“噸包”裝完。“我是黨支部書記,不能一直指揮,否則誰會服你?”
11日13時許,攻堅戰正式打響,文剛受命擔任現場指揮。一臺帶有破拆錘的挖掘機終于開進現場,首先破開排水主管道,然后把“噸包”快速投入主管道。15時許,排水主管道終于封堵成功。
此時,文剛的體力已經嚴重透支,但他不敢有絲毫松懈,因為堵截排水口成功之后,緊隨而至的就是盡快排水。“排水速度快一點,村民的房子就能少在水里浸泡一會兒。”
還是那雙雨鞋,陪著文剛在村內往返奔波。確定水泵位置、晝夜檢點水泵看護人員、泵……16日,南關村內積水基本排完,排水量超過100萬立方米。
18日,脫掉穿了13天的雨鞋,忙著組織村內消殺、村民回遷的文剛笑言“跑起來效率高多了”。(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