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15日電 (趙鵬飛 高璐 許婧)只有3.7公斤重,80%的單機由學生自主研發;整星設計突破立方星能源限制,衛星可靠性顯著提升;不僅能在太空中自動識別水面船舶信息,而且將在空間開展星間自組織通信新技術驗證......10月14日,由上海交通大學自主研發的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大學生小衛星-2A號(簡稱SSS-2A),搭載長征二號丁型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入軌。
看著火箭順利升空,研制團隊成員吳岳東激動地說到:“今年四月,我有幸作為‘逐夢航天,青春報國’行業教育實踐團的一員,觀看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發射,我至今記得火箭在我眼前升空時那種激動、自豪的心情。我備受鼓舞,更加積極投入科研,參與了這一次所發射的‘SSS-2A’衛星的研制,負責載荷分系統部分。能夠親眼看到自己參與研制的衛星上天,除了興奮與激動,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們青年一代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未來,我會繼續把自己的科研工作與祖國發展需求相結合,以實際行動來踐行航天強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每一塊印刷電路板迭代,每一次衛星結構調整,每一個軟件bug排除,他們都爭取做到精益求精。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SSS-2A”由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智能衛星技術中心團隊研發,該中心由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吳樹范講席教授牽頭組建,主要圍繞智能衛星技術和大規模星座在軌任務規劃開展研究。團隊核心人員先后參與研發多個衛星型號任務。同時,項目組在基礎預研方面,先后承擔過多個項目,在多個相關研究方向積累了良好的科研基礎,并發表了百余篇高水平論文。
作為交大的首顆學生衛星,前后共有近20名學生參與衛星研制,這些年輕的交大航天人平均年齡僅24歲。他們一步一步攻關,經歷了從衛星系統設計,指標分解,到衛星產品研發、單機測試與驗證,以及整星集成與環境實驗驗證等衛星研制的全周期。最終,這顆單機自研率高達80%的學生衛星,順利完成研發并通過驗收。
作為交大的首顆學生衛星,前后共有近20名學生參與衛星研制。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SSS-2A”衛星載荷為星載AIS接收機和星間通信模塊,實現水面船舶信息收集和星間自組織通信新技術驗證,拓展納衛星在軌應用。衛星同時搭載了上海交大自主研發的MEMS冷氣微推進器、以及雙折展開式太陽帆板,突破了立方星的能源限制,提升了立方星在軌機動能力,拓展了立方星在軌應用場景。而在可靠性方面,采用了雙備份星務計算機、雙備份測控單機、專項設計的姿控計算機,配以冗余接口設計、擴展能源的硬件設計,并結合實驗室開發的智能算法軟件,顯著提升了立方星在軌自主決策,在軌故障診斷的能力。
學生團隊綜合電子系統的負責人,交大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黃益新表示:“能夠在學生時代設計制造出一顆衛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困難不是做衛星本身,而是需要我們時刻保持著精益求精的態度——敲的每一行代碼,安裝的每一個器件,甚至擰的每一個螺絲,都需要全神貫注地去完成,因為細節決定成敗。”
SSS-2A衛星上箭。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結構熱分系統學生負責人表示,“在整星模裝期間經歷的一系列問題,讓他意識到衛星工程作為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個分系統協調合作,任何一個人的失誤都會影響整顆衛星的進展。不放過工作中任何一點小的失誤,努力配合協作,這是航天人的要求,更是航天人的使命。”
姿軌控分系統學生負責人康澤禹提到,“通過深度參與衛星的研發,尤其是磁強計校準,我深刻認識到了理論和工程實踐之間的關系。理論支持實踐,但實踐又不僅僅局限于理論,只有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多次迭代,把二者有機結合,才可以解決所在領域的一些難題。”
上海交通大學第一顆由學生自主研發并主導載荷設計的衛星成功發射。上海交通大學 供圖博士生姜逸飛作為地面站的負責人,在新疆喀什進行衛星入軌的第一道信號監測。他表示:“在此次發射任務中,我們團隊的成員大多在太原和上海,而我作為通信分系統、地測分系統的學生負責人,需要一個人駐守在新疆的測控站。我感覺在這里最大的困難就是孤獨,一個人面對著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一個人操作紛繁復雜的儀器,一個人解決工作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難。但科研就是孤獨的,而且這份孤獨也帶給了我更多的期待。當我看到儀器捕捉到了衛星信號的時候,我感受到宇宙在與我對話,這一切的努力與付出都有了回報。”
據了解,在此前的衛星出征儀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曾激勵同學們:“浩瀚星空,探索無限,希望這顆衛星的成功研發能夠激發更多學子的科技夢想,為國家空天強國建設作出交大獨特的貢獻。”(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