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常德10月15日電 (鐘爽)碧波穿城過,紫菱泛湖上。秋季時節,常德城河水波光粼粼,一條如玉帶般蜿蜒在城中心的千年古運河——穿紫河上一派秀麗風光,如畫卷般在眼前徐徐展開。很難想象,如今河水清亮、綠植環繞的穿紫河原先是常德城中一條封閉的污水河。
中新網記者近日跟隨自然資源部組織的采訪團走進湖南省常德市,體驗這座千年古城如何完成解澇治污、化身綠色可持續發展城市的“完美蛻變”。
穿紫河一景 鐘爽 攝據了解,穿紫河原是經流常德市城區的一條千年古運河。上世紀80年代,穿紫河因水系改道被迫切斷了水源供給,變成了無法自凈的“斷頭河”,嚴重影響了當地百姓的生活。為了從源頭上解決穿紫河的污染問題,優化百姓居住環境,據常德市自然資源規劃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胡少華介紹,從2004年開始,常德市實施了兩輪治理,包括與德國漢諾威政府等合作,啟動了穿紫河生態治理工程,提出“海綿城市”概念,將無數大小“海綿”與穿紫河連通;同時,穿紫河流域開展了全線截污、降堤修閘工作,建起新型泵站及生態濾池截流降污,綜合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經過不懈努力,穿紫河河水被重新盤活,水質由過去的劣V類逐步恢復至III類。早年間“城中污水河”的蹤跡早已一去不復返,中斷近40年的千年古河穿紫河終于重新開航。
穿紫河“復活了”,然而洪澇災害卻時時“發作”。常德素來以雨水多著稱,如何化解洪澇災害,提升城市自凈能力,讓常德百姓真正實現與自然和諧共處呢?在這個問題上,常德市摒棄了過去為單純抵御洪災而將洪澇“排出城外”的老觀念,改換了調蓄新思路。通過改造修建雨水泵站、調蓄池、生態濾池的手段,在提升全市洪水調蓄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天然降水的凈化能力。據了解,在近年降雨突破177.8毫米的極值下,常德城區無大面積積水,穿紫河流域無內澇發生。城市不再內澇了,清潔的水質為豐富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優質保障——通過數以萬計的投放,白鰱、養鰱、螺、蚌現在已然成為穿紫河的“忠實朋友”。
穿紫河沿岸常德河街景觀 鐘爽 攝如今,穿紫河舊貌換新顏。清清水波上“水上巴士”穿梭其中,沿岸蘆葦綠植遍布。穿紫河上,德勝橋等橋的橋洞上描繪著精美的歷史人文壁畫。大小常德河街、長廊戲臺、觀景平臺及德國風情街紛紛沿穿紫河岸建起,穿紫河帶儼然化身為一座新興旅游景區,吸引了國內外游客紛紛前來休閑度假,大大促進了旅游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同時增加了當地的就業崗位——這條千年古運河變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金腰帶”。
據統計,今年“十一”國慶小長假期間,常德大小河街接待游客近7萬人次,穿紫河游船接待游客5000余人,船票收入約100萬元。截至目前,2021年穿紫河風光帶已接待游客2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9200萬元。自2016年10月常德河街開放以來,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約156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約5.6億元。此外,常德穿紫河旅游帶提供就業崗位近1萬個,增加就業人數約2萬人。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常德這座千年古城對家鄉人的真切愿景。常德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了今天的青山綠水。嶄新的“綠色生態名片”已經擦亮,久遠的城市記憶隨之煥新。綠水青山常在,人與自然共生,由千年古運河穿紫河帶來的故事還在娓娓道來。(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