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州施秉10月14日電 題:“院壩協商”讓村民“當家做主”對彩禮“限高”
作者 周燕玲
深秋的黃琴村帶著絲絲涼意,年近五旬的雷阿平身著苗族服飾在家里忙活著,門頭上張貼的“永結同心”對聯以及窗戶上的“喜”字,述說著這座老屋剛辦過喜事。
“國慶節剛把姑娘嫁出去,就收了男方家二萬六千元彩禮。”雷阿平笑著說,嫁閨女不是“賣”閨女,不僅彩禮收得少,酒席也才辦了15桌,既簡單又輕松。
雷阿平的家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雙井鎮,鎮上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往,雷阿平所在的黃琴村結婚彩禮少則七八萬,多則十多萬,彩禮異化成展示實力、攀比炫耀的資本,讓無數家庭苦不堪言。
圖為雷阿平家。周燕玲 攝采訪期間,雷阿平打趣地說:“以前村里人為了講排場、愛面子,鋪張浪費辦酒,經過‘院壩協商’后大家一身輕松。”
雷阿平口中的“院壩協商”,是2021年施秉縣政協搭建的民主協商平臺,上百名政協委員下沉到8個鄉鎮和76個村(社區),打通基層民主協商“最后一公里”,力所能及為民眾解決一批“揪心事、煩心事”。
“村民買個二手車請客吃飯,斗牛獲獎也要請客吃飯……有時候一個月工資全部花在了酒席上。”談及村里的各種請客酒宴,黃琴村村支書龍正豐苦不堪言。
2021年6月,作為雙井鎮人的施秉縣政協委員宋承陽,深入黃琴村實地走訪調研,發現村民們對于高價彩禮和泛濫酒席等陳規陋習多有詬病,但無人敢捅破這層“窗戶紙”。
黃琴村經過多次“院壩協商”議事會后,于2021年9月成立了施秉縣首個農村紅白喜事理事會,理事會由村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負責辦理本村婚嫁、喪改事宜,堅持喜事新辦、喪事簡辦。
圖為翁西村“院壩協商”議事記錄。周燕玲 攝此外,黃琴村還制定《雙井鎮黃琴村操辦紅白喜事暫行辦法》,規定接媳婦嫁姑娘的彩禮錢不能高于8萬元,送禮金額一般親戚朋友和寨鄰限于200元以下,每桌酒席控制在300元以內……
龍正豐坦言,村民的事村民商量,“院壩協商”讓村民有了一個商議村里事的平臺,也解決了村民“急難愁盼”之事。
在記者走訪期間,距離黃琴村20公里外的翁西村,正在舉行一場別開生面的“院壩協商”議事會,協商討論村里紅白喜事規范辦理事宜。
“今天我們開這個會,是了摒棄陳規陋俗、推動移風易俗,大家要暢所欲言。”施秉縣政協委員吳春光用一口地道的方言,拉開了“院壩協商”議事會的序幕。
“那我先講幾句,村里脫貧沒多久生活剛有起色,要抵制高價彩禮……”吳春光的話音剛落,一位村民代表就接過了話匣子。
坐在長廊盡頭的苗族老人吳興忠也接過話說道:請客送禮也要合理規范,送得少覺得鄉里鄉親“不好意思”“沒面子”,送得多又是一個沉重的經濟負擔。
“院壩協商”議事會現場,村民你一言我一語。經過近一小時的討論后,吳春光結合村民意見和前期政協委員們走訪村民收集的調研報告,提出翁西村應向黃琴村學習,成立“紅白喜事理事會”并規范辦酒事宜,在場20多位村民代表紛紛舉手表示贊同。
在雙井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楊璐看來,“院壩協商”凸顯了村民主體地位,政協委員們以拉家常的方式與村民交流,村民更好地表達出個人意愿,既幫助黨委政府收集社情民意,又助力基層社會治理。
整治人居環境、確定村集體發展項目、解決自來水供應不足……在施秉,“院壩協商”不僅解決與村民利益切身相關問題,也議出了村民“當家做主”新氣象。
施秉縣政協副主席楊秀芳接受采訪時表示,“院壩協商”不僅延伸民主協商觸角,也讓委員們從“廟堂之高”走進了尋常百姓中,瞄準百姓身邊事,暢通履職為民“最后一公里”。
數據顯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開展“院壩協商”試點工作以來,共開了127場“院壩協商會”,協商討論與老百姓切身相關的問題190余個,參與民眾達3000多人次。
不僅是貴州,在中國四川、云南等地,“院壩協商”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不僅化解基層治理“堵點”,讓村民的事村民說了算,也讓“中國式民主”展現蓬勃活力助力鄉村振興。(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