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柳州10月13日電(朱柳融)將一捆捆整齊的稻草,你纏我繞地扭編在一起,完成編、卷、捆等工序。10月13日,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拉堡鎮黃嶺村重陽節慶祝活動現場,幾名七旬老人重拾老手藝,用稻草打草凳,讓秸稈“變廢為寶”,吸引人們目光。
“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有草凳,都是自己用稻草打的。”71歲的蔡秀珍一邊整理稻草一邊介紹,12歲左右她就從父親那學會了用稻草打草凳,“家里差不多十口人,人手一個草凳,打多了還可以拿去賣錢”。
兩名老人協作打草凳。朱柳融 攝蔡秀珍憶道,那時因為物資匱乏,稻谷收割后,每家每戶都會收集稻草,晾曬干透后利用農閑時間打草凳。“草凳耐用、輕巧,夏天坐不覺得熱,冬天坐不覺得冷”。
草編是一項傳統手工藝術,展現了勞動人民辛勤勞作和智慧的結晶。隨著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草凳逐漸被塑料板凳、沙發等取代。加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機器收割稻谷替代了人工收割,大多數稻草被損壞難以保留。
老人在打草凳。朱柳融 攝因此,草凳和打草凳的手藝也成為蔡秀珍等老一輩人的記憶。
近年來,為保護生態環境,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相關部門出臺了禁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的政策,得到農民的積極響應。看到田間地頭的稻草,蔡秀珍和幾個老人想重拾老手藝,將其“變廢為寶”。
“沒有什么圖紙,都是靠著記憶。”蔡秀珍介紹,打一個草凳不容易,靠編、搓、捆等讓草凳變得結實牢固,做一個差不多兩個小時。
老人展示自己打的草凳。朱柳融 攝打好的六七個草凳吸引了不少人年輕人爭相體驗,還提出要購買收藏。而蔡秀珍希望年輕人能夠掌握這個手藝,“可能5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會的,如果有人愿意學,我們也愿意教”。
黃嶺村黨總支書記梁翠娥表示,本次活動讓老人們現場打草凳手藝,不僅是展示傳統編織技藝,激發年輕人學習、傳承的興趣,也可以起到宣傳秸稈再利用的環保理念。(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