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瀘州10月12日電 題:四川古藺:小竹筍作大文章 青翠竹林變“金山銀山”
作者 鄒立楊 鐘旭娟 曾剛
“阿林夫婦,650斤,975元”“冉拉毛阿曲,310斤,465元”……連日來,在烏蒙山區深處,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國有林場的萬畝竹林,收筍的老板王光斗都會現場為“打筍人”結算。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采筍季,每年這個季節,來自各地的“打筍人”齊聚古藺。
王光斗站在公路邊,望著漫山遍野的竹林,臉上滿是豐收的喜悅。“差不多該上山了,大家馬上過來開會。”王光斗找來一只小木凳坐下。工棚里,一群來自涼山、峨邊等地的專業“打筍人”圍坐在一起。
“在山上采筍要注意安全,不能用火,垃圾也不能亂丟……”會上,王光斗反復強調著注意事項。隨后,大伙兒帶上小刀和蛇皮口袋,還有糖果或餅干之類的干糧,進山采筍去了。
收竹筍。曾剛 攝上山采筍,往往都是幾個熟悉的人組成一隊,根據事先劃分好的“地盤”,進山后再分開。因為雨水太少,筍子出土慢,王光斗目前只招了100多人,分成10個組進山。
來自涼山州的冉拉毛阿曲和同伴一起打包行李,因為采筍區域距離管護站不太遠,他們只帶了一些干糧和水就往山里走。其余的采筍工人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王光斗會派收筍的皮卡車把他們送到山上。
進山的路完全隱沒在竹林中,全憑經驗去辨識。走進山里,“打筍人”還要整理出自己臨時的“家”。白色塑料布做頂,彎曲的竹竿做梁,木頭做柱,再用竹葉繁密的枝條平鋪在手臂粗的木料搭成的“床”上,最后鋪上毛毯,放上被子,他們將在山里生活一個月左右。
解詩達達同樣來自涼山州,連續幾年來古藺采筍,他已經很熟悉管護站的那片竹林。采筍多年,每年他都將“家”安在一條溪溝邊。他說,上山的人每年都在換,沒變的只有每年秋天露頭的這些方竹筍。
打筍人在山中挖筍。鐘旭娟 攝每天天還沒亮,解詩達達和妻子就吃完早餐進山了。這是他們連續上山采筍的第10天。
帶上一把鋒利的鐮刀,可以給竹筍除殼,也可以上山開路。解詩達達一邊用鐮刀把高高的雜草割下來,一邊觀察周圍竹筍的生長情況。
山坡很陡,土壤松軟、濕滑;竹林茂密,竹節上長著些許小刺。解詩達達和妻子背上一個編織袋改成的背囊,穿上厚厚的工作服,戴上手套進入竹林,不一會兒就像隱遁了一般,蹤影全無。
對“打筍人”來說,春天和秋天是最好的采筍季節,剛剛破土而出的竹筍只要有幾十厘米長度就能采了。竹林里,解詩達達眼疾手快,在林間穿梭毫不費力。
路上,到處都能看到冒出地面的鮮筍。解詩達達一邊走著,一邊掃視林間的竹筍。符合采摘要求的,他就伸出左手握住筍尖,輕輕一拔,聽到清脆的斷裂聲,一根方竹筍便到了手中。然后,左手捏住竹筍,右手握住小刀,刀刃在筍尖下2厘米的地方切下,沿著筍根的方向削過去。筍殼分離后,再捏住筍尖在食指上繞幾圈,筍殼就全部剝去。剝殼技術越熟練,越能保證竹筍的品質。
清晨的竹林里,時不時傳來一聲“哦”的叫聲,每次聽到他便回應一聲。這叫聲有來頭,叫“打窩兒”,就是告訴其他采筍人“這邊已經有人了”。如果是連續幾聲,就是邀約其他工友一起收工。
中午1點,解詩達達的蛇皮口袋已裝滿新鮮的竹筍,他和妻子花了1個多小時把竹筍背到了林區的公路邊,等候收筍車開過來。一個上午,夫妻倆采的竹筍裝滿了4個蛇皮口袋,估計有360多斤,按照當前1.5元每斤的價格,兩人掙了500多元。
晚上7點左右,沿林區公路邊分布的10多個點位,一袋袋裝滿鮮筍的蛇皮口袋整齊地碼放著,等待稱重、裝車。
從晚上7點開始,王光斗和兒子沿著點位收筍子,一邊稱量一邊計算價錢。父子倆相互配合,用本子記下每一個人采來的竹筍重量,以及對應的價錢。
在王光斗的記憶里,他7年前來到古藺縣國有林場時,周邊村民都有采筍習慣。但因為交通不便,竹筍運不出去,價格也起不來。很多村民都放棄采筍,外出打工。
2014年,在峨眉山市從事竹筍生產加工多年的王光斗經人介紹來到古藺縣國有林場,他一眼就看出這近兩萬畝竹林的價值所在。王光斗在峨眉還有一家鮮筍加工廠,古藺的竹筍采回來經過粗加工后,要運到峨眉山市進行深加工,除了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還出口到國外。
林場總工程師傅矣強說,早些年古藺縣國有林場近兩萬畝竹林處于粗放式管理階段,導致竹筍采收不均勻,竹林長勢差、竹筍產量低,僅有現在的六分之一。
古藺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礎上,古藺縣國有林場通過招商引資,不斷完善林區道路交通,引進竹筍生產企業,并成立“古藺縣龍鳳湖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現在,古敘林場2萬多畝竹林的管護逐漸步入規范化,采筍的同時留好母竹,每年春季加強間伐、管護,竹子長粗了,竹筍也更壯。
去年來,竹筍總產量已達近千噸,林區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同步提升。
采筍季,除了忙碌的古藺縣國有林場,周邊德耀、箭竹、大寨、黃荊等鄉鎮,但凡有竹林地的村民也都忙碌了起來。
黃荊鎮香楠村黃金壩村民肖琪用三輪車運來了幾袋剛收回來的新鮮竹筍,稱重后一共500多斤。像這種從自家林地采收過來的竹筍,王光斗的收購價是3.8元每斤。
“兩個人忙碌一天,收入近2000元,以前沒想到自家的山林如此值錢。”肖琪說,他家的林地有100多畝。2014年,王光斗承包古藺縣國有林場竹林并成立合作社后,肖琪作為首批管護工人被招進合作社,全程參與竹林管理,逐漸弄清了竹林管理方式和產生的效益。2017年,肖琪主動辭職回到黃金壩,把自家上百畝竹林地管理起來。經過幾年努力,如今的竹筍產量和質量都有了明顯提升,每年收入也增加了四五萬元。
合作社的成立,不僅解決了部分貧困群眾的就業問題,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周邊村民的思想意識。
肖志會原本是德耀鎮龍美村7社的貧困戶,自打進入合作社務工,每年從竹林管護到采收她都積極參與。“以前也打過筍子賣,可價格不高,還不好賣。”肖志會說,丈夫外出打工后,她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后來就進了合作社。
“春季管護工資按月算,秋季采筍每天可掙300多元,一年能掙3萬多元。”憑著吃苦耐勞,肖志會一家的收入逐漸穩定,去年成功退出貧困序列,家里的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肖志會說,家里有兩個孩子,一個上高中一個上初中,都是要用錢的時候,圍繞竹筍做“文章”,是她家的未來和希望。(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