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臺州10月9日電(范宇斌 沈吟 金晨 鄭銘磊)樹,一歲增一年輪,但年輪再多,一圈圈的同心紋路上,圓心始終如一。在浙江臺州臨海,臨海市林場三代黨員接續奮斗60余年,他們墾荒山、守青山,將昔日荒山變為萬畝林海,又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經營總面積5.7萬畝,累計造林9.8萬畝;榮獲全國十佳林場,成功申報浙江括蒼山國家森林公園……臨海市林場發展成為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單位,其“綠色接力”的背后離不開那樹、那林、那人。
浙江省臨海市林場職工在林區上黨課 金曉欣 攝不畏艱苦誓讓荒山披綠裝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靠近括蒼山頂的蒼海村“括蒼苑”民宿很熱鬧。“假期房間都訂滿了,大多是來自上海、杭州的游客。”村民楊丹說,如今,在家門口賣風景就能掙錢。
和楊丹家一樣,附近幾個村的民宿已成新興產業,高山土特產也成了村民的“致富果”。據臨海市括蒼鎮旅游辦統計,括蒼山現在每年接待游客量達10萬人次,小水果產業年產值100余萬元。
然而,過去這一帶曾是山高路遠、連周邊村民都不愿問津的荒山,正是臨海市林場三代人的接續奮斗,才讓座座荒山變成林海,又化作風景。
追溯歷史,1957年11月,臨海市林場的前身臨海縣九支山林場成立。1963年8月,一批知青滿懷熱情來到九支山林場植綠。他們回憶道:“植樹造林是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再難再苦都要克服。”
事實上,當時的條件甚是艱苦,四周只有荒山和茅草,上下山來回要爬五六個小時山路,所有物資都要自己挑上山去……
開路造林少不了帶頭人,當時臨海市林場各林區隊長都是黨員,知青們在黨員的帶領和激勵下,也逐漸練就“鐵腳板”“鐵肩膀”——沒有路,自己開;沒有房,自己建;冬天睡覺凍到不行就把書壓在被子上保暖……
據了解,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共有34名杭州知青、85名臨海知青來到林場植綠,倪里奮、馮濟杰等知青在林場奉獻了一生,并先后入黨。以他們為代表的第一代林場人,日復一日,用青春和汗水將荒山染綠。
如今,臨海市林場下設蘭遼、大岙、九支山、大雷山4個分場,在職員工54人,其中黨員35人(含退休黨員15人)。臨海市林場已不需要大規模墾荒,基礎設施也有所改善,但接棒知青進山的第二、三代林場人,依然沒有丟掉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2015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的潘學飚,辭去杭州的工作考入臨海市林場,成為臨海市林場首位碩士研究生。雖與妻子聚少離多,但他被老一輩干一行愛一行的精神所感染。春夏育苗造林、秋冬清理防火線、全年巡山,他像前輩一樣用心呵護著這片森林。
他自學使用手持GPS導航儀巡山測量,用無人機巡查防火線,搭建起智能化森林消防網絡等,助力林場智慧化建設。
“盡管身處山坳,但每個人都能創造精彩人生。”潘學飚說,當年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林場前輩們都能堅守下來,作為第三代林場人更要守護好這綠水青山。
浙江省臨海市林場職工在進行林業技能培訓 盧夢俏 攝步履不停從植綠護綠到興綠
這段時間,臨海市林場遼分場5G信號塔正在加緊施工。一輛輛工程車沿著蘭遼公路,將建設物資運送上山。這條8.6公里的蘭遼公路是全場職工“勒緊褲腰帶”建成的,被林場人稱為發展之路、致富之路、希望之路。
看著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臨海市林場黨支部書記、總場場長屈衛明思緒萬千,如果沒有當年的改革勁頭,就沒有林場的今天。
21世紀初,臨海市林場曾面臨一道重要的坎:木材賣不上價,為了保收入,只能加大采伐量,陷入惡性循環。2000年至2013年是臨海市林場發展最艱難的時期,當時很多國有林場都遇到類似困境,不少人選擇離開。
但以屈衛明為代表的第二代林場人沒走。他放棄提拔到其他崗位的機會,于2003年臨危受命主持林場工作,2004年任總場場長。
那時,有人勸屈衛明擴大木材商業性采伐規模,增加收入,他拒絕了。保生態,還是保生計?面對兩難選擇,屈衛明毅然決定“寧愿人下崗,不讓樹下崗”。上任那年,他就決定減少采伐量500立方米。
扭轉困境,唯一的出路是改革。屈衛明著手實施了多項改革舉措:分流富余人員,提高林區職工待遇,穩住骨干力量;減少木材砍伐量,提高林副產品收入;更新采伐跡地,迅速提升森林蓄積量……
蘭遼公路通車就像一個改革符號,給林場人增添了改革興業的信心。修路時,資金缺口達300余萬元。那時,黨員帶頭、全場職工主動降低30%的工資;能自己干的活,就自己動手……“這是我們盼了一輩子的路啊!”通車那天,在場的老黨員、老職工們熱淚盈眶。
2014年,臨海市林場以“零負債”的業績完成國有林場改革,變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并增掛了生態公益林保護站的牌子。
至“十三五”末,臨海市林場的森林覆蓋率增加到93.52%,森林蓄積量提高到25萬立方米,國家儲備林基地達7000畝。臨海市林場的木材采伐量從最高時的每年3000立方米逐年遞減,近四年來更是一棵未伐。
不砍樹,改做綠色產業文章,臨海市林場沒有停下改革的腳步。
路通了,沉寂已久的蘭峰茶廠重新響起炒茶聲。茶葉是臨海市林場的傳統副業,但原先銷路沒打開。近年來,臨海市林場改造300余畝高山茶園、建設面積400平方米的現代廠房,購置了一批自動化設備,并組建以黨員為骨干的茶葉創新團隊進行技術攻關。
畢業于茶學專業的黨員金敬峰在茶園沉寂后一度調往林業系統其他單位工作,得知茶廠重新開張,2017年他申請重回林場,作為技術專家,主抓茶葉品質,并把多年的經驗傳授給年輕人。
臨海市林場研發注冊了蘭遼玉葉、蘭遼紅、蘭遼含笑等系列高山茶品牌,并開通網上銷售渠道。去年,高山茶銷售收入70余萬元,連采茶時節來幫工的村民口袋都鼓了。“‘十四五’期間,林場的高山茶有望實現年產值500萬元。”屈衛明說。
從“砍樹經濟”到“看樹經濟”,臨海市林場還積極發展森林旅游、茶葉等綠色產業,培育珍稀樹種,設立科普教育基地等,獲浙江省現代國有林場等榮譽。
忠于事業綠色接力生生不息
今年3月,在臨海市林場大岙分場工作一年多后,林場年紀最小的職工金偉軍向黨支部遞交了一份入黨申請書。出生于1998年的金偉軍表示,要向老黨員學習,在守山護林的道路上走下去。
金偉軍畢業于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林業技術專業,雖是科班出身,但實踐經驗不足。而大岙分場場長程從青有著30多年黨齡和工作經驗,經驗豐富。以老帶新,每次巡山、造林,老黨員們總是走在前。由于不熟悉地形,清理防火線時,金偉軍幾次險些踩空,多虧老黨員及時拉住。
“這是一個非常有凝聚力的團隊,大家相互幫助,相互鼓勵。”金偉軍說。半年多前,他的兩位同學也加入林場,由同窗變同事。
林場黨員分散,平時的工作重心在林區。臨海市林場黨支部創建“綠色先鋒、活力林場”特色黨建品牌,將黨小組設在林區,發揮黨員在營林生產、搶險救災等一線的示范帶頭作用,打造林區突擊小分隊。該黨支部還充分挖掘“身邊的榜樣”力量,組織老黨員講述在綠色發展征程上的奮斗故事。
林場人當年在括蒼山主峰引種的1500畝針葉林,如今已郁郁蔥蔥,被評為“浙江最美森林”之一。
育人猶如育樹。年近花甲的屈衛明快退休了,如今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培養年輕職工上。“就算林場建設得再好,也不能忘記初心。”他常跟年輕職工這樣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接過護林接力棒。目前,臨海市林場40歲以下人員占41.9%,專業技術人員18人,大專以上學歷28人,其中碩士2人。
臨海市林場建設主力雖然在變,但“忠誠敬業、艱苦創業、改革興業”的林場拓荒精神生生不息,三代人“艱苦創業”的初心和建好國有林場的決心從未改變。(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