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大會)云南填補了亞洲象、滇金絲猴、綠孔雀3個野生動物保護標準空白
中新網昆明10月9日電 (記者 胡遠航)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集中發布亞洲象、綠孔雀、滇金絲猴3個瀕危珍稀動物保護的20項地方標準,填補了這3個物種保護標準的空白。
云南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擁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236種,占全國的55.6%,居全國之首。亞洲象在云南集中分布于西雙版納、普洱、臨滄三個州市,種群數量僅為300頭左右。滇金絲猴主要分布于云南省金沙江、瀾滄江云嶺山脈和西藏的高海拔地區,種群數量約3800只。綠孔雀在中國僅分布于云南,主要集中于楚雄、玉溪和普洱地區,種群數量約為555-600只。
云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柱介紹,此次發布的20項地方標準,包含了亞洲象保護地方標準3項、滇金絲猴保護地方標準10項及綠孔雀保護地方標準7項。
其中,《亞洲象野外救助技術規程》從管理組織和救助技術兩方面入手,規范了亞洲象野外救助工作流程和要求;《亞洲象野生種群監測技術規程》明確了監測對象、監測內容,統一了監測指標;《亞洲象人工輔助育幼技術規范》針對亞洲象孕期長、親本育幼難等關鍵問題,提出了一整套可借鑒的人工輔助育幼的科學方法。
《滇金絲猴救護及放歸技術規程》針對傷病、弱小、離群滇金絲猴,規范了救護和放歸棲息地的規范程序;《滇金絲猴種群監測技術規程》提出了滇金絲猴野外種群監測的科學方法和數據報送要求;《滇金絲猴飼養繁育技術規范》科學規范了滇金絲猴人工飼養和繁育的技術要求;《滇金絲猴運輸管理規范》針對野外救護和科普展示等情況規定了運輸時的動物福利保護要求;《滇金絲猴個體識別分子技術規程》提出了滇金絲猴個體數目評估和遺傳多樣性分析的科學方法;《滇金絲猴檢疫技術規范》含產氣莢膜梭菌實驗室檢測、毛首線蟲實驗室檢測、隱孢子蟲實驗室檢測、志賀桿菌實驗室檢測4項標準,針對易造成滇金絲猴疫病的四種病原給出了科學檢測方法;《滇金絲猴腸道微生物組數據獲取技術規程》針對判斷種群健康狀態關鍵指標——腸道微生物,提出了數據獲取技術要求。
《純種綠孔雀鑒定技術規程》規定了純種綠孔雀有別于藍孔雀的種質資源鑒定方法;《綠孔雀野外救護及放歸技術規程》科學規范了傷病綠孔雀救護和放歸野外的程序和要求;《綠孔雀飼養管理技術規范》提出了人工飼養綠孔雀的技術要求;《綠孔雀檢疫技術規范》含禽副黏病毒實驗室檢測、禽流感病毒實驗室檢測、羽虱實驗室檢測、消化道線蟲實驗室檢測4項標準,針對易造成綠孔雀疫病的四種病原規定了科學檢測方法。
云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永平稱,此次發布的20項地方標準,實現了云南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領域標準化工作“零”的突破,對加快推進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標準體系建設,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完)【編輯:陳文韜】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