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大會)極危物種大樹杜鵑回歸種植高黎貢山
中新網騰沖10月8日電 (羅婕)“大樹杜鵑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林家鋪回歸種植后,總體成活率較高,第一批達60%,第二批目前都存活下來。”高黎貢山保護局騰沖分局科教股股長陳映照在云南騰沖的大樹杜鵑回歸種植基地介紹相關情況。
近日,陳映照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極危物種(CR)的大樹杜鵑在高黎貢山的回歸種植取得階段性成效。
圖為大樹杜鵑。黃湘元 攝大樹杜鵑是杜鵑花屬中最高大的喬木樹種,是原始的古老類型。經調查,其分布范圍極其狹小,主要分布在云南高黎貢山海拔2100—32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
1904年,英國生物學家、“植物獵人”喬治·福里斯特(George Forrest),受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的委派,到云南采集各種植物標本及種苗。其間,他在高黎貢山發現了大樹杜鵑并帶回英國。此后,中國科考人員多次深入高黎貢山腹地考察,并于1981年在原騰沖縣境內找到了大樹杜鵑。
數十年來,中國的植物研究員們從未停止對大樹杜鵑的摸查和研究,而其保護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圖為大樹杜鵑種子。陳映照供圖“保護過程中最困難的還是繁育問題,主要原因是大樹杜鵑的種子比芝麻籽還小,所以它在野外自然更新更是難上加難。”陳映照表示,近年來,高黎貢山保山管護局騰沖分局與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合作,加強了極小種群物種大樹杜鵑的保護工作,不斷探索大樹杜鵑的保護模式,從近地保護、人工繁育到回歸種植、遷地保護均取得了成效。
據介紹,2017年8月,人工繁育的大樹杜鵑優質樹苗移栽到與其原生地生境相近的林家鋪進行回歸種植。第一批回歸種植的大樹杜鵑栽種80株,現存活48株,存活率達60%,最高的已有50-60公分。
談及回歸種植成效,陳映照神色欣喜,“實驗證明,林家鋪比較適合大樹杜鵑生長,回歸種植取得階段性成效。這一瀕危物種得到了有效保護”。
目前,第二批回歸種植已經開展。2021年5月,200株繁育出的大樹杜鵑優質種苗在林家鋪實施種植,每株苗木都進行編號及二維碼掛牌保護。
圖為大樹杜鵑回歸種植基地。羅婕 攝陳映照提到,大樹杜鵑的回歸種植剛剛進入植物正常生長的階段,可查證的資料中顯示,大樹杜鵑要50余年才能開花。她表示,“希望回歸種植的大樹杜鵑能盡早開花,讓大眾能一睹它的‘芳容’”。(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