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8日電 (記者 許婧)“精海”是“精準執行海上任務”的宣言,是“精益求精”大國工匠的精神體現。被稱為“精海爸爸”“精海媽媽”的上海大學無人艇團隊成員,也一直保持著想象力、創造力,他們為國家發展壯大作出貢獻的雄心壯志,未曾停歇。
團隊致力于海洋智能無人艇裝備、減震降噪、海洋傳感器的研究工作,突破了11項關鍵技術。經過10年技術突破,團隊研制的10個系列的無人艇,被廣泛應用于中國海事局海巡船、“雪龍號”科考船、國家海洋局海監船、海洋地質調查船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近年來,上大無人艇團隊充分發揮“精衛填海”的精神,榮獲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等榮譽。“精海”系列無人艇也實現了多個海洋探索及關鍵領域應用,榮獲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創新金獎”等多個獎項。
團隊致力于海洋智能無人艇裝備等研究工作,突破了11項關鍵技術。上海大學供圖2009年的一次國際會議,讓上海大學的羅均和謝少榮教授預感到無人艇“前途無量”,盡管當時對海洋、船舶的了解有限,但作為機器人領域的專家,專業的敏感度促使他們做出研究轉向的重大決定,并著手組建無人艇團隊。當時招募到團隊里的很多成員,都是學院在讀的優秀研究生,平均年齡不足30歲。除了羅均與謝少榮兩位老師是“70后”,其他成員都是“80后”“90后”。
“精海”無人艇的研發階段,正值水面無人艇方向在國內仍處于萌芽階段,國外可參考的案例也寥寥無幾。為了讓“精海”盡快“長成”,無人艇團隊奔波于實驗室、工廠、碼頭、海上……無數次的從零開始,“精海”1號無人艇的雛形誕生。
無人艇要到海上平穩地“跑”起來,離不開海測。團隊成員坐著工作船跟在無人艇后面一起出海,在海上一蹲守就是半天一天。“90后”的小伙子們動輒出差半年,足跡遍布東海、南海、黃海。有時在海上吐得昏天黑地,他們就把自己綁在船上完成數據測試。同時和他們并肩的還有團隊的技術總負責人李小毛研究員,這位“80后”的年輕爸爸,憑著“希望能做成一點事情”的樸素心愿,一離開家就是半年。楊毅老師帶領小組赴水下考古現場,在東海一待就是40天,正值孩子出生之時,但僅有的一次返校機會,卻是到辦公室整理好需要的裝備,當日便返回船上。
上大無人艇工程研究院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的集機械、控制等相關學科為一體的水面無人艇專業研究機構。上海大學供圖同為“80后”的彭艷,如今已是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的院長。懷孕6個月時,眼看著無人艇海測實驗進入關鍵時期,她挺著肚子,帶上婆婆,扛著“羽絨服外披軍大衣”的裝備趕到海邊;副院長蒲華燕,承擔起無人艇減振降噪的任務;“90后”姑娘田亞平“穆桂英掛帥”帶隊完成給中石油無人艇的建造任務……無論是長達半年的海上調試還是對科學技術創新的廢寢忘食,團隊成員始終將專業、專注、求精之永不罷休的理念貫徹到追求極致的研發工作中,團結進取、逐浪向前。
團隊注重對優秀青年教師骨干培養,把優秀教師培養成優秀教學科研骨干、帶頭人,構建服務于國家海洋戰略的人才梯隊:“70后”支撐—“80后”領銜—“90后”一線負責。
為發掘、培養更多具有優良專業素質、優秀人格品格的科研人才,將大海的秘密帶到課堂,將“精海”的故事講述給更多學生,成為了無人艇團隊科研之余的重要工作。團隊彭艷教授、蒲華燕教授、楊揚副教授等多位教師參與學校“大國方略”“創新中國”等思政課程,以無人艇研制歷程為切入點,激發大學生的樸素情感,引導學生將愛國激情與愛國理智有機結合,弘揚團隊工匠精神,以自身的科研經驗、創新精神展示、激勵并教育所有學生。
團隊還多次舉辦無人艇現場講座、面向學生開展現場觀摩,相關的實驗課和通識課也受到學生的歡迎,這些舉措在無數向往海洋的學生心中種下了“科研報國”的種子。(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