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9月23日電 (甘楓橋 高展)“站在環州故城之上,已無蕭關古道的蕭瑟秋風,迎面是環州人民‘唱羊歌’的‘時代新風’”。23日,“甘肅省慶祝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大會暨中國·環縣首屆羊羔肉美食文化旅游周”在慶陽市環縣開幕,環縣委書記何英禪在開幕式致辭中表述。
何英禪所指“環州故城”,是當地依托“秦代長城、蕭關古道、靈武古臺、宋代磚塔、明代老城等歷史遺跡,建成融歷史、民俗、觀光于一體的旅游景區和活態古城,在這座城中,環縣羊為其“代言”。據環縣畜牧獸醫局統計,截至2021年9月底,環縣羊只飼養量同比達到238.15萬只,實現了羊“豐收”。
羊業“磨難”
環縣山區傳統放牧。(資料圖) 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千百年來,環縣老百姓和一路羊業相伴而行。”從最初的“滿山遍野放牧,家家戶戶養羊”,到“滿山遍野種草,家家戶戶養羊。”再到“全設施養羊新品種引進”,至今實現了“良種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綠色化”,一路步履艱難。何英禪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
“上世紀80至90年代,環縣羊只品種單一,主要以灘羊和黑山羊為主,由于產羔率較低,出欄率不高。”何英禪說,后來隨著天然草場退化嚴重,草場壓力過大,加之遇上的干旱天氣,環縣羊產業面臨著往哪走問題。
“從2007年開始,環縣開始推廣舍飼養羊,并將黑山羊改為白山羊,從遼寧引進一批絨山羊。”何英禪回憶說,當時羊絨市場價格在一斤200元左右,絨山羊一年產絨量在1.2—1.5斤,養殖戶僅靠產絨收入就有一定保障。
環縣大燕麥飼草機械收貯。(資料圖) 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2013年,隨著國際市場羊絨價格下跌,絨山羊養殖效益大幅降低。“當時引進一只種羊價格得1200元,到了2015年,卻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此外還遇上了國內養殖業發生疫情,羊只無法流通買賣,養殖農戶只能賤賣羊只。”何英禪清楚記得,當時在一次現場座談會上,環縣曲子鎮一位養殖農戶曾痛心的問他,一只羊帶兩只羔賣500元,誰能收購?市場疲軟加之農戶收入銳減,讓環縣牧業一度陷入迷茫。
羊“鏈”百業
在經歷幾次市場價格波動之后,養殖戶受損較為嚴重。“政府也看到了產業鏈條的不完整性。”何英禪分析,當時只有養殖環節,沒有加工環節和育肥場,政府沒有可調控手段。“上游無龍頭企業,下游無合作社帶動,政府和農戶之間沒有連接的紐帶。”
環縣大學生“羊倌”科學養殖。(資料圖) 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痛定思痛,當地官方經過大量調研提出了“三鏈”政策,即“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循環鏈”綠色循環發展。
首先通過招商引資,2016年,環縣建立了龍頭企業,引進國內最適合舍飼養殖的湖羊品種,來決最頂端的出口問題解決。
2017年,2萬只規模的種羊場和5000只規模的育肥場相繼建成。2018年至2019年,當地養羊戶與合作社建立購銷關系,并將企業、合作社與農戶三方結成利益共同體。
合作社發揮了上聯企業,下聯農戶的紐帶作用。企業通過合作社向農戶投放種羊,農戶向合作社交售斷奶的羔羊、育成公羊。同時,金融行業跟進,降低農戶養殖成本和風險。通過金融機構實施了“金羊富民貸”為農戶提供2-10萬元的財政貼息貸款,幫助農戶零投入養羊。目前,環縣羊產業加扶貧小額信貸共計14億元,涉及農戶46000多戶。何英禪說:“在收購環節有政府、保險公司、合作社和企業共同承擔風險。”
今年,環縣遭遇大旱,草場萎縮,羊價下降,環縣提出了“保水保草保羊業,農業欠收牧業補”措施,養殖戶的積極性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增加存欄量。何英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截至目前,環縣羊產業出欄量比去年增長了40萬只,到年底預計可為養殖戶增加收入9億元,由于大旱農業欠收預計3億元,但牧業卻增收9億元,所以還能保證6億元的增收。”
環縣毛井鎮奶山羊繁育場。(資料圖) 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全產業鏈,全價值鏈,全循環鏈,抵御風險能力增強了,這是最大感受。”何英禪說,羊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初步成形。除此之外,環縣還創立了“環鄉人”品牌,通過電商銷往海內外。
環縣毛井鎮養殖戶劉國寧,家中一直在養羊,過去只能賣給羊販子,他大學畢業回家創業,通過電商打開了當地的羊只銷路,去年收入在2000萬元左右。不到五年時間,劉國寧自創品牌“隴上劉叔叔”成了電商平臺羊肉類目全國銷量第一,帶動了周邊養殖戶共同富裕。
養殖業初具規模,作為高端產業的羊奶業也落戶環縣。今年4月,慶陽偉赫乳業白草塬10萬只奶山羊養殖園區項目在環城鎮開工建設。
“一業興帶來百業旺。”何英禪說,環縣羊產業帶動了當地信息、技術、服務、機械加工,銷售,電商等產業的發展,作為當地產業發展的平臺,羊產業已將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
科技“羊谷”
科學養殖必需靠人才。環縣制定了大學生養羊“三千人計劃”,將大學生招引回來當合作社法人,并向農戶傳授科學養殖方法。
“社會偏見下,有人認為大學生回家養羊沒出息。而在環縣,大學生拿著高工資,科學化管理上萬只規模的羊場。”何英禪說,當地已經開始人才輸出,一些大學生去陜北幫助當地人管理羊場。
環縣車道雙廟村20萬只羊育肥場。(資料圖) 環縣融媒體中心供圖除此之外,甘肅慶環肉羊制種有限公司邀請澳大利亞、英國等頂尖的羊業育種專家以及中國農科院的13個團隊,幫助環縣建設了肉羊研發平臺,通過三季二元雜交模式,解決了種公羊的問題。
據了解,該公司還計劃明年成立環縣肉羊種制創新中心,開設基因組實驗室和克隆與基因編輯研究室。運用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來發展羊產業,促進產業升級換代,進而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
目前,環縣已形成“種養家銷一條龍,引育繁推一體化”的局面。中國農科院專家調研后,環縣具有產業科技優勢,建議定名“中國羊谷,善美環州”。
建設“中國羊谷”環縣具有的天獨厚的優勢。“環縣集中了世界尖端的養羊技術和制種技術,并研發出了中環肉羊1號新品種。”何英禪說,環縣財政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于技術研發,現在環縣不光是賣羊肉,還是賣種羊,輸出技術,輸出良種的地方。
目前,環縣已引進3個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落戶,建辦精深加工廠2處,萬只以上規模肉羊良種繁育場3處、奶羊繁育場1處、肉羊制種基地1個,帶動該縣養羊農戶達到4.8萬戶。預計2021年底,環縣羊只飼養量突破300萬只,羊業產值突破50億元,農民人均來自羊產業收入突破6000元。(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