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23日電 (記者 陳靜)記者22日獲悉,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攜手上海胡錦華健康教育促進中心、上海教育出版社共同編制了“中小學生健康教育讀本”。該系列教材被上海市教委審定并準予試用,將為學校開展健康教育提供良好課程資源。據悉,這是健康上海行動首批40個項目之一。
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方面當日告訴記者,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孩子將面臨一場又一場“考試”,中小學生健康教育讀本就如同參考答案,給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更多指導和借鑒。作為拓展型課程教材,中小學生健康教育讀本分為《小學生健康教育讀本(低年級適用)》《小學生健康教育讀本(中高年級適用)》《初中生健康教育讀本》《高中生健康教育讀本》4冊,包含133篇課程。
據透露,為保證讀本的科學性和可讀性,編寫團隊邀請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復旦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和院校的專家,以及一線中小學校教師參與研討、撰寫和審稿等。
編寫團隊方面告訴記者,系列讀本突出預防為主、關注健康管理、融合中醫瑰寶;針對學生最迫切了解的健康問題,如手機使用、青春期保健、心理調節等,以及相關熱點健康話題等,讀本通過典型案例、問題討論,讓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亭新中學校長衛紅云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初中生健康教育讀本》用一整個單元的篇幅直面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尤為突出,其中以親子問題為甚。學校很重視對學生的情緒、親子關系、心理問題等進行引導和紓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會采用自編的講義來給學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課。這個學期開始,《初中生健康教育讀本》提供了更加規范、系統、全面的教學依據,而且內容適用于初中所有年級的學生,普適性很好。”衛紅云坦言。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 23日面世的《2021年全國兒童青少年在校與在家用眼行為及視覺環境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比了2021年3-6月春季學期學生在校和在家的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差異,發現孩子在家的用眼習慣和視覺環境更差。上海愛爾眼科醫院視光中心主任張河直言:“家庭是近視防控的主戰場,家長是孩子近視防控‘守門人’。”
記者23日獲悉,愛爾眼視光研究所聯合中南大學愛爾眼科學院通過自主知識產權的人工智能產品——“云夾”收集到6-17歲兒童青少年超2億多條的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數據,并進行了大數據分析。據了解,2億多條數據中,男生占比51%,女生占比49%。《報告》從用眼距離、用眼時長、閱讀環境光照和戶外有效暴露時長四大維度,對比分析了孩子平時在家與在校的用眼行為與視覺環境情況。
國家衛健委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上海愛爾眼科醫院視光中心主任張河當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是導致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的關鍵因素,改善孩子的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是做好近視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張河解讀報告時告訴記者,在近距離用眼時長方面,學生晚上在家平均近距離用眼時長均超過2小時,而即使在周末,平均一天近距離用眼總時長也超過4小時,用眼負荷較重。張河說,閱讀環境光照也是影響近視發生發展的重要外部環境因素。《報告》顯示,對比其在學校能達到300lux以上平均光照度,學生晚上在家平均光照度,仍需改進提升。
科學研究表明,戶外活動是近視的獨立性保護因素。張河說,令人擔憂的是,學生周末平均每天戶外有效暴露時長竟比在學校時還少。“孩子在家的用眼行為和視覺環境不容樂觀,這也是為什么寒暑假及周末會成為孩子近視高危期的原因。”
張河解釋:“近視防控,防大于控,其中家庭防控是關鍵,家長是孩子近視防控的守門人,一定要守住第一道防線。”他希望家長和孩子一起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預防近視發生。這位專家同時建議家長從3歲起就定期帶孩子到專業的眼科醫療機構檢查,為孩子建立屈光發育檔案,記錄孩子屈光發育情況,做到早發現、早干預。如果孩子已經近視,要去正規的眼科醫療機構通過科學的方法進行矯正,避免發展為高度近視(度數超過600度)。”(完)【編輯:黃鈺涵】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