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9月23日電 (記者 丁思)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3日披露,當地濕地不僅成為全球8條候鳥遷徙通道之一中亞通道的國際驛站,每年約有18-25萬只水禽在此集結和停歇;更成為“鳥中大熊貓”黑鸛的筑巢繁殖地。該局今年還啟動黑鸛巢址調查,旨在透過珍稀動物棲息繁殖地找尋張掖的“生態密碼”。
張掖濕地屬西北荒漠地區典型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發揮著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凈化水質、防風固沙等多種生態功能,保護好張掖濕地既能改善區域小氣候,更好地承載祁連山、黑河流域生態保護重任,減緩沙塵暴危害、阻擋巴丹吉林沙漠南侵,成為筑牢國家西部安全生態屏障的關鍵環節。
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2011年4月由國務院批復設立,是張掖濕地生態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該保護區內目前分布有野生脊椎動物30目60科240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有50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3種,主要有: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遺鷗等。
圖為在張掖濕地上棲息的黑鸛群。(資料圖) 張漢軍 攝“環境好不好,鳥具有一定發言權。”甘肅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辦公室主任梁光明接受記者采訪說,近年來,隨著當地整體生態環境改善,張掖濕地范圍內野生動植物物種及種群數量逐年提升。
為了留住這些野生動植物,當地在濕地生態保護制度體系建設、濕地資源管護、濕地生態修復、環保問題整改、保護區優化調整等方面聚焦發力,濕地保護工作實現了一般性保護向精細化管護轉變、不平衡保護向全方位保護轉變、局部保護向全流域保護轉變,全市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梁光明說,尤其是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黑鸛,在全球僅存2000多只的情況下,它們在張掖濕地范圍內筑巢繁殖,最大觀測種群數量近800只。這類瀕危物種為何會選擇張掖作為它的棲息繁殖地,它們是怎么生活的?這些調查在國內都是空白的。
“根據初步人工調查和數據記錄顯示,張掖各縣區都有發現黑鸛巢穴。”梁光明說,保護好濕地不僅有利于珍稀水鳥依賴生存的棲息地恢復,保存野生動植物種質遺傳多樣性,更有利于保護和拯救黑鸛、裸果木等瀕危物種。
與此同時,該局還樹立“監測也是保護”“宣教也是保護”意識,健全濕地監測體系和濕地數據信息資料信息庫,著力強化濕地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了共同關注濕地生態、積極參與保護濕地環境的良好輿論氛圍。
目前,張掖還建設220平方米標準化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實驗室,建成全要素自動氣象監測站1座,全自動氣象站4座,全自動水文水質監測站3座,設置植物監測樣方36個,動物(鳥類)監測樣線22個,動物(鳥類)監測樣點12個,水質監測點(斷面)13個,水文監測樣地16處,土壤監測樣地18個,扎實開展濕地動植物、水質、氣象等監測工作,為黑河流域濕地生態監測及履行國際重要濕地管理職責奠定了基礎。(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