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9日電 為期10天的2021第三屆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音樂劇專業人才研修班日前在京落幕。一百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戲劇制作人、劇院從業者、演出經理人、演員及有志于從事音樂劇行業的在校學生、音樂劇愛好者等共同參與。
受疫情影響,國外音樂劇引進受限,中國原創音樂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窗口期。目前中國音樂劇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市場占有率低、專業場館不足、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劇目原創能力薄弱、市場認可度不夠、與原版引進的音樂劇相比缺少競爭力等問題。優秀音樂劇人才的匱乏無疑是阻礙行業發展的絆腳石。
鑒于此,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發布了音樂劇人才培養的最新計劃。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總經理張利表示,無論是從產業發展的需求角度還是音樂劇市場培育的角度,人才的匱乏都是未來很長時間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作為一個立足于打造音樂劇平臺的公司,藝術中心在未來會從展示平臺向出品平臺,以及生產平臺不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這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直接的。下一步,將在往期兩屆音樂劇制作人培訓的基礎上,在研修班的課程升級、演出模擬實戰和培訓人才出口等方面做更體系化的打造。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總經理張利致辭 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供圖本屆研修班分為“制作人研修班”和“音樂劇演員培訓班”兩個班型。其中,制作人研修班邀請到了17位海內外重量級導師傾情授課。課程采用了線上線下雙渠道授課的模式進行。
其中,“音樂劇演員培訓班”是今年研修班首次開設,特別邀請到經歷過“四季式”千錘百煉的優質師資力量,為學員教授來自亞洲最大的音樂劇劇團——日本四季劇團的專業訓練方法。
中國國家話劇院制作人、國家一級演出監督李東老師聚焦音樂劇作品的創制流程與近年來逐漸在國內大熱的紅色戲劇創作。以第一部反映中共第二次代表大會的音樂劇《輔德里》為案例,與學員們分享了一部音樂劇作品從創意到登上舞臺,再到市場運作的全過程,同時分析了制作人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他認為,廣義的劇目創作包含了四個步驟,即“創意、創作、制作、運作”,四個部分緊密銜接、相互咬合,才是成就一部好作品的關鍵。“制作人”作為創制過程中統攬全局,深度謀劃的重要角色,一方面要將各方信息、資源進行高度整合,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藝術家與投資方之間的溝通橋梁。“如果把制作人比喻成‘十項全能’運動員,那么他不僅要樣樣都會,還要有絕對的長板,并且不能有絕對的短板。”
日本四季劇團社長吉田智譽樹坦言,新冠疫情中,四季劇團也曾遭受到了重創。但他認為,所謂的后疫情是不存在的。亙古以來被認為是構成戲劇的要素或者戲劇魅力之源泉所在的前提條件是:人與人存在于同一場域里,呼吸同樣空氣,感受同樣氛圍,才能擁有的“同時性”;與轉瞬即逝、無法重現的虛無才格外打動人心的“一次性”。
他指出,現有的科技手段與直播技術無法替代戲劇藝術特質。戲劇只有在具備同時性和一次性才能發揮它的魅力。他相信戲劇是頑強的藝術。疫情即便是再大的威脅,一想到戲劇的這個特性,它終有一天將滿血復活。
連續參加了三屆研修班的學員譚天嬌與分享了三年來的歷程與收獲。“連續三年參加制作人研修班,收獲是層層遞進的。”她自稱從行業“小白”一步步成長為實習生,再到正式從事了音樂劇行業工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得益于每年參加研修班的聽課,并從中所做的領悟。每天在班級群內分享課程筆記的“課代表”學員羅婕,稱自己“半路出家”去干戲劇,時常感到“孤獨”,但本次研修班的學習經歷是她“孤獨”道路上的救贖。
此次研修班由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作為指導單位,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主辦,四季歡歌(北京)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中演演出院線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中國演出行業協會音樂劇專業委員會、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演出制作人委員會作為重要支持單位。(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