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9月17日電 題:鐵路“貨車車輛醫生”:檢車錘敲擊出“后浪”之花
作者 李小靜 夏文博 郭軍
九月的廣州持續發布高溫警報,熱浪席卷著鐵路股道。近日,在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北車輛段廣北南運用車間到達場,不時傳來火車汽笛的轟鳴聲。由于附近沒有遮蔽物,白天的作業現場就像一個大烤爐,貨車檢車員楊思敏正雙腿“騎”在70多攝氏度高溫的鋼軌上,左手拿著手電筒,右手握著檢車錘,俯身對車輛進行“診斷”。
這個27歲的小伙子,皮膚有些黝黑,靦腆的臉上總掛著淡淡的微笑,身材瘦小卻力氣十足。當工友們談起這個入路僅五年的小伙子時,個個齊豎大拇指,滿口稱贊。有的人說他是“典故王”,有的人說他是“多面手”,還有的人說他是“發明家”。
正如不少年輕的大學生畢業生一樣,剛入路時的楊思敏也是一個心高氣傲的小伙子,認為貨車檢車員的工作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無非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步伐和動作。可當他真正接觸后才發現,其實每一個崗位都不平凡。
鐵路“貨車車輛醫生”楊思敏 廣州北車輛段供圖“貨車檢車員主要負責列車技術狀況的檢查,行業被稱之為“貨車車輛醫生”,工作繁重,每個班平均每天檢查車輛300多輛,彎腰、下蹲900多次,檢查上千個零部件,對體力是極大的考驗。”楊思敏向記者講到。
同時,貨車檢車員還要掌握不同車型的構造差異和檢修技巧,要求在短暫的技檢時間內,無死角地檢修車輛故障,做到萬無一失,保證列車安全正點開出。
由于貨車檢車員是“四班倒”,缺乏規律的作息時間,單一的作業流程和巨大的體能消耗,讓楊思敏難以適應,心里產生了巨大落差,暗想著:“自己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每天卻要干這么累的活。”
工長利熾權似乎看出了楊思敏的心思,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思敏,雖然我學歷沒你高,但我知道,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檢車員,你還需要學習很多知識。你看,這把小檢車錘,一頭尖,一頭平,尖的那頭告訴我們要努力開拓進取,平的那一頭提示我們要腳踏實地、精檢細修。我們檢車員的工作,就如這把小小的檢車錘,看似簡單,要做好卻很不容易。”
在沉思之后,楊思敏深深地感受到了檢車錘的分量,調整了心態,全身心投入到檢車員的工作中。
非貨車專業出身的楊思敏,干起活來并不像其他專業對口的職工那么得心應手,對他而言,每一項工作都是從零開始。為了和同事縮小差距,楊思敏把“每天比別人多干一點、多問一點,每天就多進步一點。”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每天勤學苦練基本功,認真鉆研業務技能。
鐵路“貨車車輛醫生”楊思敏 廣州北車輛段供圖“當時很多老師傅見到我都躲得遠遠的,大家都被我問怕了。”談起剛入路的情景,楊思敏打趣地說。在不斷地學習和摸索中,楊思敏完成了蝶變,逐漸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貨車檢車員。
為了更好地提高發現“典故”能力,他每次下班后都守在工長室的電腦前,查看各車間發現的車輛典型故障,學習不同車型已出現的故障和新發現的故障,總結出了一套“摸、探、看、敲”的檢車技巧。在之后的現場作業中,一般人一眼而過的地方,他總是要多敲上幾下,別人探身掃視的配件,他硬要趴下多照幾下、多看幾眼。漸漸地,他的“典故”發現量逐月增長。
而后他積極參加技術比武,先后獲得了段、集團公司職業技能競賽貨車檢車員全能第一名,集團公司大學生技能競賽全能第二名,被授予全國鐵路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
如今,楊思敏已從當初剛入路之時的青澀學生成長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技術骨干、后備工班長,在面對近些年取得的豐碩成績時,他說:“我深信學無止境,要堅持空杯心態,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的技術業務理論,不斷儲備鐵路新知識,熟練掌握新技能,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綜合業務水平。”(完)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