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市原有國際學校主要分布在朝陽、順義等外籍人員集中區域。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切實為國際人才和引進人才子女做好教育服務,北京市在新規劃的國際人才引進密集區域增加布局國際學校。目前,國際學校覆蓋范圍達到13個區,新布局的10所學校已投入使用,另外13所學校已經開工建設。
這是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在今天舉行的北京“兩區”建設一周年成效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的。
按照教育部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要求,圍繞服務北京城市戰略定位和首都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北京市著力推動國際教育發展,初步建立了以服務在京外籍人員和海外歸國人員子女就學為主要目的,兼顧考慮市民多樣化教育需求,中外課程互學互鑒的國際教育服務體系。
北京市教委出臺《北京市國際學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精準對接區域產業布局,在人才引進密集地區新布局一批國際學校,加大國際教育供給,提升國際教育質量,為構建更加完善的涉外教育服務體系和國際化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創造了良好條件。截至目前,23所新布局國際學校已開工,擴大了國際教育供給,有效解決了國際人才和引進人才子女的就學問題。
在優化布局的同時,北京市聚焦質量提升,發揮基礎教育的優勢,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評價體系,積極打造具有“國際水準、中國內涵、北京特色”的國際學校;鼓勵學校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為目標,秉承全人教育的理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選擇和多元化發展路徑。
為保障外籍人才子女入學,為國際人才提供宜居宜業的國際化環境,北京市教委實現了以下政策突破:試點下放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審批權限至區教委;支持民間資本和個人舉辦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允許中小學按國家有關規定接收外籍人員子女入學。
負責人表示,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北京市國際教育的供給能力,有效營造了“類海外”教育環境,增強了對國際化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為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兩區”建設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此外,負責人表示,北京鼓勵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推進職教國際合作示范項目。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推動開展高水平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項目:支持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法國施耐德公司合作共建“施耐德電氣城市能效管理工程師學院”;支持北京財貿職業學院與英國國家學歷學位評估認證中心開展合作,在會計、金融專業試點開展國際學歷學位評估認證;配合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需求,支持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在贊比亞舉辦“中贊職業技術學院”、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在埃及舉辦“埃中應用技術學院”等境外辦學項目,輸出優質職業教育資源。
北京支持豐臺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牽頭成立“絲路工匠”職業院校國際合作聯盟,現已有國內21所中高職院校和國外4個國家的10所院校首批入駐平臺。同時,從2020年開始建設“絲路學堂”國際合作與交流平臺,通過與海外院校合作交流,進一步增進“一帶一路”國家民間交流,促進國際學生來華留學,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合作品牌,擴大北京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負責人還指出,北京市教委積極借助服貿會平臺,舉辦了教育服務專題展及論壇,為各國各類機構搭建交流與合作的高端平臺,展示了北京市教育對外開放的發展成就,促進全球優質教育創新服務共同發展。(完)【編輯:黃鈺涵】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