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i深圳”微信公眾號,輕輕點擊“@深圳”并進入“@深圳-民意速辦”平臺,在頁面內根據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訴求反映方式進行咨詢、投訴、建議、求助,這些漸已成為深圳老百姓反映民生訴求的常規動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深圳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進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該項改革既做到了一個口子便捷反映,又使為民辦事的流程像收快遞一樣高效暢達,從而推動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和方式方法創新。
以民生訴求驅動超大城市基層治理,以信息化手段倒逼部門業務流程和規范重塑,深圳正在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改革創新,全方位帶動基層治理現代化。
福田區上沙小學100米左右路段有6條橫穿馬路的斑馬線,由于學校附近有建筑工地,泥頭車等重型施工用車在放學時間段時常經過該路段,給學生的安全帶來隱患。市民賀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將情況反映到“@深圳-民意速辦”平臺。
“@深圳-民意速辦”有多快?當天,福田區交警大隊組織社區、工地、學校等相關負責人進行現場調研,并第一時間制定實施了交通安全疏導方案,其中一條就是上下學高峰時段泥頭車、工地混凝土車嚴禁通行,而且由紅樹林交警中隊負責執法,全力保障學生交通安全。
“@深圳-民意速辦”為何有如此強有力的資源協調能力?其背后有著扎實的機制設計。
群眾訴求反饋上來后,信息化平臺可以及時“派單”分撥。但歸根到底,百姓的訴求還是需要一個個具體的單位、具體的人來負責具體對接解決。
群眾訴求涉及城市管理、教育醫療、生產生活等方方面面,如何才能暢通群眾訴求渠道,確保群眾訴求有人管、有人辦、辦得好?
深圳市委編辦結合系統智能分撥和及時回應群眾訴求等實際需要,在廣度、精度、深度上下功夫,編制了3級18類4000多項民生訴求職責清單。
有些地方的部門“推諉扯皮”導致群眾辦事難,那么如何在辦事環節解決這個問題,深圳以民生訴求為標的,用三張清單破解這個問題。
第一張清單是4000余項民生訴求事項的目錄清單,第二張清單是市、區編制部門對這4000余個事項一一進行責任單位劃分形成的職責清單,第三張清單是各責任單位編制具體處置流程形成的實施清單。
這張清單“清”到什么程度?
噪聲污染類細分為建筑施工噪聲、公園內噪聲、校園噪聲、狗叫聲噪聲等35項,明確分別由生態環境部門、城管部門、教育部門、街道等不同單位負責,杜絕了部門之間“踢皮球”現象。
清清楚楚的清單,成了部門盡責的“責任書”,也為信息化平臺“派單”提供了“說明書”,更為改革提供了基礎和支撐。
深圳是一個實際管理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型城市。有道是“眾口難調”,如何讓百姓多元多樣的訴求得到清晰的分類?
在清單編制過程中,深圳按照分類統一、編碼統一、名稱統一形成統一編碼和數據字典,不斷細化分類至最小顆粒度,厘清職責邊界,逐一明確責任單位,形成民生訴求職責清單,導入“@深圳-民意速辦”平臺作為事件分撥的基本遵循。
對存在職責爭議的事項,深圳通過誰許可誰監管、誰主管誰負責等原則確定責任主體,針對新業態、新模式,也會結合業態特點和行業關聯度確定主管部門,同時還設置了“兜底”部門,確保群眾訴求責任無遺漏。
“針對80多項責任主體分歧比較大的事項,將相關部門請到現場,各自把理由、依據、想法擺出來,現場裁定,讓相關部門都心服口服。”深圳市委編辦主任徐波表示,平臺上線以來,推諉扯皮的事項比以前少了,辦理的效率提高了。
據了解,為保障訴求派發更加科學合理,避免分撥處理過程中因部門“推拖繞躲”,錯過解決群眾訴求的黃金時間,而導致“小事拖大”,平臺還建立了首辦負責、快速裁定、定期調處等機制,經確定的責任單位全程負責事件處置。
結合清單使用過程中發現的城市治理監管空白點,深圳相關部門還建立動態、快速裁決機制,發現問題快速提出意見,確定解決方案。針對各部門職責爭議問題,是那種也會定期召集相關部門進行研討會商。
在高效辦好一件事的基礎上,深圳主動從“辦好一件事到辦好一類事”。
通過平臺的大數據分析研判,深圳及時掌握民生痛點和事件苗頭,及時捕捉“弱信號”中的“強信息”,及早發現處置“強風險”,讓問題發現在早、化解在小、預防在先、未訴先辦,避免小矛盾引發大輿情。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