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由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簡稱“侯獎”)組委會、越眾歷史影像館主辦的“對輕量化說不——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在越眾歷史影像館開幕。開幕式現(xiàn)場還舉辦了第八屆“侯獎”頒獎典禮、“侯登科的精神和紀實攝影的邊界”主題論壇。此次展覽系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專項基金2022年度支持項目。展覽將持續(xù)至5月31日。
(資料圖)
展出33個拍攝項目,“對輕量化說不”
南都記者了解到,第八屆“侯獎”自征稿以來共計收到101554件申報作品,有效申報項目數(shù)量為182個(182位攝影師),經(jīng)過多輪角逐,最終選出獲獎項目3個、提名項目8個、入圍項目22個。第八屆“侯獎”作品展呈現(xiàn)的便是這33個拍攝項目。
策展人孫粹將該展取名為“對輕量化說不”,“‘輕量化’這一概念來自工業(yè)領域,最先起源于賽車運動,其優(yōu)勢在于減輕重量,可以帶來更好的操控性及更快的速度,即:減重增效,提高產(chǎn)能。但在知識生產(chǎn)和文化實踐中,卻是反向的,因為文化實踐有著不可能承受之輕的使命”,“‘侯獎’一直致力于推動紀實攝影對中國社會的持續(xù)關注,不推崇散漫、碎片的拍攝,拓展紀實視野,鼓勵紀實攝影的個性表達,這是‘侯獎’的使命所在,也是越眾歷史影像館承接‘侯獎’以來的堅持。這份使命和堅持并不是單一的呈現(xiàn)苦大仇深般的生存之重,而是攝影師的持續(xù)實踐讓觀者感受、體悟文化的多元維度和價值。在數(shù)碼技術和手機攝影成就了‘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侯獎’這個看似門檻過高、分量略重的項目獎,雖顯得格格不入,但卻彌足珍貴,在攝影實踐方面,它做到了——對輕量化說不?!?/p>
在此次策展實踐中,策展團隊打破以往固有的獎項結果型展示方式,通過平視所有獲獎、提名及入圍項目,從作品本身出發(fā),將33個拍攝項目分為鄉(xiāng)村·鄉(xiāng)景、城的進行時、個人視角/個體記憶、它們X他們、小城故事·鄉(xiāng)愁和新景觀共六大單元進行展示。策展團隊認為,無論這些項目在獎項評選中的最終結果如何,并不影響他們本身的價值,這是根據(jù)“侯獎”的宗旨及自身特點做出的調(diào)整,也是為了突破獎項評選這一方式的限制,讓更多攝影項目被大眾看到,引起更多人關注容易被大眾忽視的領域,從而讓展覽始于獎項,但不止于獎項。
用真實的情感、微量的觀察做紀實表達的項目居多
此次參展作品一方面呈現(xiàn)當下紀實攝影所關注的主題及方向,另一方面也試圖從拍攝手法的多樣性上進行探討:有的遵循傳統(tǒng)敘事和側(cè)重文獻的完整性;有的凸顯社會責任和文化意識;有的忠于自己的感受,重視自身的表達,突破理論和傳統(tǒng)攝影所要求的規(guī)矩意識;有的追求攝影加各類學科的組合,感受跨學科的學術傍身所帶來的分量;有的喃喃自語,表達超越自我感知的空間敘事等等。
“第八屆‘侯獎’用真實的情感、微量的觀察做紀實表達的項目居多,這也說明當下的紀實攝影實踐已經(jīng)與侯登科及前輩們所處的年代有很大的不同,關注的主題和社會狀態(tài)也有著時代的差異,同時也在極力地向個性化的方向上探索。”
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副館長陳履生作為越眾歷史影像館學委代表在開幕活動上表示,“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落戶越眾歷史影像館已有兩屆,這兩屆的成果我們也是有目共睹,而本次展覽中所反映出的紀實攝影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關心社會的現(xiàn)狀。這些關注、這些反映不僅僅是藝術家個人的一種鏡頭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他們反映出整體社會對現(xiàn)實問題的反思,像獲獎項目《大汖村最后十三人》中13位村民的故事,他們沒有走出鄉(xiāng)村,沒有像年輕人那樣被城市所吸引,他們對于延續(xù)農(nóng)耕文明的堅守情懷,也讓我們看到中國農(nóng)村的發(fā)展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顯然這次是一個特別的展覽,不僅僅是攝影,不僅僅是歷史,不僅僅是記錄,而是包含眾多內(nèi)容,相信每一位看過展覽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嘆,藝術是偉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及“侯獎”獲得了多家專業(yè)機構平臺、設備、燈光、紙業(yè)、交互技術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在展覽呈現(xiàn)上突破傳統(tǒng)攝影展的常規(guī)展陳方式,運用專業(yè)畫屏、交互場景使展覽更加有趣、可視、有料,新科技的運用讓作品的內(nèi)容得以豐富的呈現(xiàn)和延伸。
將“侯獎”打造成深圳文化品牌
“侯獎”是根據(jù)已故紀實攝影家侯登科生前的遺囑——將其所有作品進入市場所得全部用于獎勵“像我一樣工作的攝影師”(侯登科語)——而設立的。資助紀實攝影家,推進紀實攝影是他的遺愿。
2007年,侯登科作品的第一和第二委托人于德水、李媚牽頭設立了“侯獎”。自開展首屆獎項評選以來,“侯獎”始終堅持向非職業(yè)的、年輕的、需要資金幫助完成其攝影項目的攝影師以及向那些默默無聞、持續(xù)關注他人生命的攝影者傾斜,鼓勵和扶持攝影的民間力量生長;始終關注真正來自底層的影像文獻,注重拍攝者的“問題意識”,尋找真正有拍攝難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不支持碎片的、散漫的拍攝。
作為國內(nèi)第一個民間的、公益的、以攝影家個人命名的攝影項目獎,“侯獎”致力于推動紀實攝影對于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關注,充分理解人性,呼喚人類良知與社會公正,并拓展紀實視野。同時,將對傳統(tǒng)紀實精神與方式的傳承與突破作為基本精神,并鼓勵紀實的個性化表達,以幫助紀實性拍攝的攝影作者,推進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發(fā)展。
從2019年起,在侯登科作品委托人和侯登科家屬的共同授權和見證下,“侯獎”由越眾歷史影像館承辦,越眾歷史影像館負責組建組委會、學術委員會以及在繼承“侯獎”宗旨的基礎上完善評選機制。同時,侯登科的四萬多張底片及所有手稿由越眾歷史影像館保管和運營。越眾歷史影像館未來將以“侯登科紀實攝影獎專項基金”的形式,將侯登科作品的收益全部用于支持“侯獎”,以進一步推動侯登科作品和“侯獎”的傳播與推廣。
越眾歷史影像館擔任“侯獎”組委會至今,經(jīng)過兩屆四年的摸索與實踐,已完整地舉辦了第七、八屆“侯獎”——征稿、評選、獎項公布、頒獎、展覽等。作為深圳市本土文化機構,越眾歷史影像館將“侯獎”作為長期性項目,以更加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機構化的方式,著力打造“侯獎”成為深圳一大文化品牌。
主題論壇探討紀實攝影的邊界
策展團隊在本次開幕活動中安排了一場“侯登科的精神和紀實攝影的邊界”的主題論壇。論壇分為上、下半場,分別探討“侯登科的精神與紀實攝影實踐”和“‘侯獎’學術問題探討之紀實攝影的邊界”兩個主題。
論壇的上半場邀請了既是攝影實踐者又是“侯獎”獲獎者的王士杰、陳榮輝,以及侯登科研究者、寫作者、策展人胡昊分別進行主題演講,以各自的攝影實踐與理論研究經(jīng)驗談談當下年輕人理解的“侯登科的精神”;再請“侯獎”資深的學委成員對主題演講作回應。策展團隊將此視作對“侯登科的精神”的一種傳承。
“侯獎”自2007年開展首屆評選至今已逾十五年,“侯登科的精神”不應止步于代表侯登科一個人,而是包括了“侯獎”發(fā)起人、學委會、評委會以及參賽者等認同“侯獎”的所有人的精神合集。這也是“侯獎”組委會設計新的視覺形象時去具象化的用意所在。
論壇的下半場圍繞“紀實攝影的邊界”展開?;仡櫟谄摺藢谩昂瞠劇钡脑u審經(jīng)驗,關于紀實攝影的相關學術問題的討論一直存在,比如第八屆“侯獎”終評會上提及的紀實攝影的邊界問題。
這個主題源自于第八屆“侯獎”獲獎項目之一《和諧》。譚秋民在創(chuàng)作《和諧》的過程中將一臺開啟工作模式的相機“隨意”地放在現(xiàn)場中的某個位置,然后通過手機軟件對相機進行操控,捕捉那些出現(xiàn)在宜家商城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們,商場空間儼然成為一個現(xiàn)實版的“家”的劇場。同時,攝影師本人又置身畫面當中,拍攝者干預拍攝現(xiàn)場引發(fā)了評委們對紀實攝影的邊界的討論。
論壇下半場由第八屆“侯獎”評委鄭梓煜擔任主持,同時邀請《和諧》的作者、攝影師譚秋民,以及兩位含雙重身份且具有國際視野的嘉賓——資深媒體人、攝影師亞牛和第八屆“侯獎”入圍項目攝影師、《中國攝影》編輯、藝術家陳秋實做主題演講。該部分由美術館人、策展人、批評家、史論家等多個領域的學者作回應,以作為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討。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