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
(相關資料圖)
我們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
許多人踏上返鄉的歸途
重新感受年味
正是年味最濃時
奧一新聞采訪了幾位深圳打工人
他們有的時隔三年回家過年
有的選擇在深圳找尋年味
回家就是最濃的年味
來自重慶的蔣先生過去三年都留在深圳過年,他說今年終于回去了。
“在高鐵上,吃的盒飯都是麻辣味,聽到相鄰乘客給表哥打電話,說今晚到重慶。對方立馬回了一句‘好久到(重慶話,‘還有多長時間到’的意思),我開車去接你’,重慶人耿直好客的一面瞬間拉近了我與家鄉的距離。我回到老家也要去姑姑、舅舅家拜年,跟堂兄弟、表姐妹打牌,一起熱熱鬧鬧過春節。”
蔣先生回到重慶老家
蔣先生告訴記者,從小年開始,父母兩邊的親戚會商量好,輪流設宴吃團年飯。大年三十推湯圓、包抄手,大年三十和初一會去上墳燒紙放鞭炮,另外鄉下家家戶戶還會放煙花、放鞭炮。孩子們最開心的就是放煙花、拜年討紅包。他表示, 回家一定要做的就是陪父母看春晚、守歲。
快遞小哥秦先生今年帶著自己的新婚妻子從深圳自駕17個小時回到河南老家,回去后便開始打掃衛生和準備年貨。除了北方傳統的包餃子和吃餃子,秦先生說家里那邊過年給長輩拜年的時候還要磕頭,這是傳統習慣。
秦先生感覺今年回家過年的人應該比較多,臘月十五到臘月二十四之間,自己在深圳上下班的路上看到好多車都是反向的,大部分都是返鄉的人。他還在新聞上了解到今年春運期間深圳北站打破建成運營以來單日旅客發送量的最高紀錄。
春運期間的深圳北站候車區。圖源:廣州鐵路
“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就是穿新衣服新鞋子,能放煙花,有壓歲錢, 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年變成一種期盼和陪伴,想好好陪陪家里人。”秦先生說道。
陳女士今年幸運地搶到了回潮汕的高鐵票。她說, 以前小時候總覺得家鄉那些習俗復雜艱澀,現在長大了,發現那些東西變得溫暖。“今年家里搬到新房子住,第一個晚上有點認床睡不太好,媽媽早早起來在廚房里做粿,二姑也來幫忙,無論是廚具碰撞的聲響還是她們聊天的聲音,都讓我很有安全感,重新睡了一個好覺。醒來之后,坐在床上好一會,突然意識到, 最濃的年味就是家里的味道。”
陳女士家里為過年準備的食物“馃”
深圳的年味越來越濃了
王先生出來工作之后沒有回潮汕老家過年,爸爸媽媽家人都在深圳。他告訴記者,吃年夜飯時,姐姐和姐夫一家會來聚,家里會做很多菜,需要準備很多東西,一般會做12道菜左右,有雞、鴨、魚、鵝、豬、牛、羊那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盤潮汕的甜食,比如說反沙芋頭和白果煲,然后一定要有的菜是豬手炒發菜芥菜,這道菜寓意生財,而且一定要用前豬手,有“前豬手才能抓金”的說法。吃法也有講究,年夜飯不吃魚頭和魚尾,白果煲里的白果要吃雙數顆,都是為了討個吉利。
王先生找到去年的年夜飯舊圖
有人說春節期間深圳就像空城,整個城市都安靜了,沒有什么人氣,王先生不贊同這種說法。“空的其實是辦公大樓、寫字樓那些地方,而公園、超市、商圈這些地方還是很多人,而且比平時人更多,我覺得在深圳過年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在他看來,深圳的年味越來越濃了。
“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有年味”,老家在黑龍江的黃先生準備和媽媽在深圳過年,一起吃餃子和年夜飯。黃先生還記得剛來深圳那年,工作還沒找到,幾個同學在非常冷的出租屋里吃外賣,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印象深刻。
李女士工作后有時因為工作原因在國外過年,大部分時候都在國內,這三年把父母接來深圳,留在深圳過年。
“山西老家小年是年二十三,跟這邊不一樣。過年期間很忙碌,走親訪友,而且小區里每一戶都會十幾個人結伴挨家挨戶拜年聊天,更新大家的近況。以前覺得有點壓力山大,所有休息時間都用來社交了,但是在深圳過年三年,感覺很輕松,同時也少了以前那種煙火氣。在深圳過年依舊會自己寫對聯,陪父母貼對聯捏餃子,還會一起看春晚,雖然沒有小時候那么有趣,但是一家人一起看春晚就很溫馨,也是我們家的必備曲目。”
1月20日,李女士寫春聯
李女士想起有一年一個人在北京求學,當時趕進度備考,忘記了時間,直到大年三十放鞭炮才想起來過年了,當時附近的店家都關門,學校食堂放假,差點沒飯吃了。她說,十幾年過去了,依舊很感謝當時不顧一切追求理想的自己。
疫情三年過去,李女士覺得今年過年有點不同。“三年前還覺得人多好大壓力,恨不得找個地方躲起來清凈,但是這三年疫情拉遠了我們的距離,大家都通過電話遠程拜年了,今年是放開的第一年,我們好像又開始懷念和尋找一些接地氣有年味的活動。”她補充道:“今年很多活動的,花燈啊,集市啊,展覽啊,還有各個區贈送的音樂會和電影門票。”
深圳推出多項年味滿滿的迎春活動
今年,李女士準備大年初一去看電影,尤其是看喜劇,一家人其樂融融找點煙火氣。在她看來,年味是父母包的餃子和手寫的對聯,在味道和忙碌中感受熱氣騰騰的新年氛圍。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祝大家除夕快樂,春節快樂!
除特殊標注外,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Rex_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