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2月首臺達芬奇機器人上崗后,深圳便進入了第三代外科手術革命,迎來“機器人手術”時代。
2年后的今天,國產手術機器人緊追而上,向市場迸發,試圖打破手術機器人市場被國外品牌長期壟斷的格局。
不可否認,手術機器人在臨床應用上具有明顯優勢,但其設備采購和手術耗材的高昂價格讓人望而卻步,因此也限制了機器人手術的大規模臨床應用。
“國產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是對標達芬奇機器人第四代的一個產品,它的價格預計比國外進口產品低20%左右。” 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華南總監吳浪科介紹,它帶著快速提升我國機器人手術臨床應用水平、打破國外品牌市場壟斷的使命,順勢而生。2022年4月24日上午,70歲的李大爺(化名)在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接受了腎癌部分切除手術,這也是具有國內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在華南地區完成的首例手術。
3D腔鏡+機械臂
視野更清晰,精確度和穩定性更高
腔鏡手術機器人主要由醫生控制臺、患者手術平臺和圖像平臺三部分組成。
在手術臺邊的主控臺上,醫生嫻熟地操作著控制系統,將“動作”精準地傳導到機械臂上,將人手的靈活性和腹腔鏡系統的微創優勢合二為一,在狹小的空間完成精準手術操作。
“由于患者為高齡老人,心肺功能比較差,合并癥相對較多,手術以及麻醉的風險也會比較高。阻斷腎動脈,術中腎臟出血也是一個風險點;另外在分離腎臟時,我們也需要非常小心,防止損傷周圍臟器。”在手術前,華南醫院泌尿外科負責人王峰帶領團隊召開了全院多學科診療MDT工作會議,對患者病情進行深入討論并制定了治療方案。
患者李大爺入院前,因前列腺增生、尿潴留到華南醫院泌尿外科就診。在治療期間,醫生檢查發現其左腎存在占位性病變,考慮為腎透明細胞癌。
通過充分的術前評估,王峰教授團隊“駕馭”具有國內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為全麻狀態下的李大爺進行經機器人輔助腎癌部分切除手術。
“這次手術的順利完成讓我們對國產手術機器人的信心又增強了。“術后王峰教授提到,手術機器人提供的3D腔鏡視野穩定清晰,機械臂可翻轉角度更大,縫針靈巧,精確度和穩定性更高。這些特點讓醫生在狹窄解剖空間下進行分離止血、縫合打結等手術操作時,能夠完成得更加精準、高效,有利于節省手術時間,減少出血量,同時減少周圍血管臟器損傷等不良并發癥的發生。”
華南醫院院長吳松表示,此次國產機器人臨床研究手術為醫院泌尿外科診療實現精準化、規范化、微創化、個性化提供了更多可能,也為國產手術機器人應用積累了重要的臨床證據和技術經驗,實現了臨床應用的新突破,對于未來國產手術機器人的普及推廣以及打破國外品牌的市場壟斷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通過推廣和普及
未來或推動降低微創手術的門檻及難度
手術機器人有很多臨床應用優勢,它就是醫生的“高清眼”和“靈敏手”。
從視覺上,手術機器人可以提供高清三維的手術視野。手術機器人的內窺鏡為高分辨率三維(3D)鏡頭,能夠超越人眼的局限,為主刀醫生帶來患者體腔內三維立體高清影像,對手術視野具有極好的放大作用。
從操作上,可以實現超越人手的靈活度和精確度。人手上下翻轉角度最多180度,而機器人的手腕可以自由旋轉540度,能夠在狹窄的人體胸腔、盆腔中自由彎曲、旋轉,實施抓持、切割、縫合、打結等動作,同時能濾除不必要的人手顫動,非常適合在人手不能觸及的狹小空間內進行精細的手術操作。
在有機器人手術之前,傳統的外科治療則是通過開放手術來完成的。
20世紀80年代,為減少開放手術帶來的手術創傷,腹腔鏡手術開啟了外科手術的“微創化”時代。盡管傳統腹腔鏡能使切口縮小達到極限,但也存在諸多不利之處:如手術器械轉動角度受限,造成一些手術盲區,使手術重建、縫合等操作困難;鏡頭缺乏穩定性;視野缺乏立體感、操作不符合術者人體工程學標準等,這些因素成為腹腔鏡技術發展中的“瓶頸”。
因而,在經歷了傳統開放手術、腹腔鏡手術后,外科手術又迎來了機器人手術這一標志性階段。
機器人手術系統的出現,不僅克服了傳統腹腔鏡手術的不足,還使手術的微創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直接推動外科手術模式產生革命性的變化。
在特殊時期,利用機器人進行手術還可以減少醫生的暴露和感染風險,避免主刀醫生和患者及手術臺的直接接觸。醫生通過在無菌隔離區之外的空間對機器人進行控制并實施手術,也減少了手術中影像設備的使用對醫生造成的輻射危害,以及由于與患者直接接觸造成的感染(如乙肝、艾滋病等)風險,防范病毒經血液和體液方式傳播,進而保障醫生的安全。
隨著機器人手術的推廣和普及,也讓大病治療“就近醫”成為可能。“它不僅能幫助醫生節省精力,在技術方面也能降低外科醫生進入微創手術的門檻以及手術的難度。從長遠來看,可以將一些手術下沉到地級市以下的基層醫院進行開展,防止醫療資源擠兌。”吳浪科說。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