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談到“慣性思維”時有一個觀點:“能夠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
當覺得工作沒有新鮮感、提不起精神,或總是習慣用同樣的方法解決問題、長時間沒有掌握什么新技能時,不妨自我提醒是否陷入了“慣性思維”中。
一直以來,你是否有這個困惑,當去做一件事情時,內心會冒出一個小泡泡:“我真的能干成這件事情嗎?這件事情我真的可以嗎?我會不會能力不足?”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在還沒有干之前,我們總是會先自我懷疑一番,會進行懷疑主義,當懷疑主義陷入了一個循環之后,慢慢的我們就會被我們懷疑的思維所限制,導致一件事情還沒有開始,就很容易放棄。
打破思維的固定模式,尋找新的思維方式。
打破思維的同時,也是在打破我們對自己的限制,人生不設置限制,才能走的更遠更長。
何為慣性思維?慣性思維百度上的詞義解釋為:思維定勢,習慣性思維,指人們在考慮研究問題時,用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解決問題的傾向。
固有的東西是很難打破的,但如果一成不變,那么最終也無法創新,人類的進步發展是曲折前進,在無數的試錯中成長起來的。所謂不破不立,如果自己都沒有勇氣去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維,那么思維只能停留在受限的區域中,無法前行,也沒有勇氣去探索新的領域。
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如果命運是一本空白的畫冊,那么書寫這本畫冊的決定人,永遠在你自己。
要怎樣將人生這本畫冊描繪,取決權和決定權都在你自己。
在陸陸續續畫下幾頁之后,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應該按照這個軌跡發展。按照這個畫風繼續繪畫,但是誰能決定你接下來的畫風呢?畫筆在你手上,要怎么畫,都取決于你的思維模式。
大文學家木心,便是一位不給自己人生設限的人。這就是木心,不會給自己夢想設限。
他純粹是喜歡寫文字而去寫文字,純粹是因為喜歡畫畫而去畫畫,不給自己個性受限,也不給自己受到空間的限制。不給自己的人生設置限制,遠遠比用固有思維模式的人生更有個性。
邁出肯行動的第一步,便是打破了固有的思維。
在著名的ted演講中,演講者GrahamShaw可以用僅僅15分鐘教會一個人畫畫,他向全世界的人證明了專業、天賦從來都不是捆綁一個人和未來的理由,不要輕易說“我不行”,不要沒有嘗試便放棄。如果連嘗試都沒有去嘗試,那么你怎么知道你究竟能不能成功呢?
當愿意用實際行動去打破思維模式,已經贏了一半,理論終究是要靠行動來支撐,如果連行動都沒有,那么機會也會悄然溜走。
機會永遠都屬于敢于邁出并且抓住它的人,如果遠遠看著不行動,那么終將什么都得不到。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