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規劃發展,為深港影視產業合作打開了廣闊空間。如何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增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如何延續香港影視昨日輝煌?如何開創深圳影視新篇章?在政協第七屆深圳市委員會第二次會議的大會發言環節,市政協常委、深圳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巢乃鵬建議深圳出臺影視產業發展配套政策,在前海規劃設立“深港影視產業園區”,將香港優質的影視產業要素引進前海,形成深港影視合作發展的聚集效應。
基礎:票房穩居全省第一,兩地文創交流頻繁
作為華語電影的代表,香港影視產業雖有所衰退,但其資源和產業能力仍極具影響。同時,深圳院線與市場占優。從院線來看,全國50條電影院線,在深院線有26條,落地深圳電影院線比率54%;從市場票房來看,深圳電影票房連續三年排名全國城市票房第三名,僅次于上海和北京,穩居廣東省第一。
此外,深圳影視技術有基礎。深圳擁有中宣部“電影質量技術檢測所南方中心”、與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聯合設立的“數字電影技術研究實驗室”等電影播放質量、安全播放標準領域的高新技術實驗室。且深圳影視攝制資源占優,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影視拍攝。
值得一提的是,深港兩地的文化創意產業近三十年主要集中在電影技術和創作人才之間的交流合作,從2016至2020年,香港與深圳企業合作出品了包括《葉問4》《拆彈專家2》在內的29部影片。前海正在積極推動深港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合作發展。
困境:人才、租金等要素流通限制,缺乏專業服務機構
然而,深港兩地的影視產業合作仍然存在流通要素限制及政策扶持有待完善等困境。具體而言,CEPA框架下的負面清單對電影院服務、電影或錄像的制作和發行服務、廣播和電視服務等商業領域仍然保留不少限制性措施。深港間人才、物資、資金等要素流通限制嚴格,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深港兩地電影產業主體間的深度合作與交流。
政策扶持方面,影視產業的管理機構設置仍不甚明確。深圳目前沒有可以與上海、北京相關政府機構相對等的專業管理和“管家式”的服務機構,且影視產業管理鏈條各個環節的人才儲備都存在結構性欠缺,管理和服務機制較北京、上海落后。此外,影視人才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深圳市缺少如北京電影學院等高層次專業影視人才培養基地,本土影視人才的培養缺乏“源頭活水”。
不難發現,深港影視產業的合作只處于初級階段,香港影視頭部企業尚未落足深圳;而深圳影視企業雖已有一定數量,但缺乏代表性龍頭企業,頭部引領效應無從談起。深圳市影視基地的規模和知名度不夠,較橫店和象山等國內著名影視基地有較大差距,高標準、專業化的數字化攝影棚更是處于稀缺狀態。
建議:出臺影視產業配套政策,將香港影視產業要素引入前海
為避免香港電影市場繼續萎縮、電影人才流失等問題,同時進一步激活深圳影視行業發展,巢乃鵬建議深圳出臺影視產業配套政策,參照上海、佛山等地經驗設立“深圳市影視服務中心”,用“一條龍”服務減少影視產業發展的落地成本,實現政府政策和產業資源的高效對接。
同時,出臺深圳影視發展專項扶持政策,設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化運作的新型影視產業發展基金,重點面向香港影視產業優質資源的引進、深圳本土影視產業要素的培育。
產業政策的推出還要落在實處才能激活市場。巢乃鵬認為,深圳應當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影視產業協會,打造大灣區影視產業在資源對接、項目溝通、設備租賃、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宣講等工作中的專業協調平臺,為港澳影視從業者融入內地市場提供必要協助。
此外,充分利用前海深港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契機,在前海規劃設立“深港影視產業園區”,將香港優質的影視產業要素引進前海,形成深港影視合作發展的聚集效應。
發展影視產業基地,引入香港成熟培訓體系
作為科創之城,巢乃鵬認為深圳應當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扶持建設國家級數字電影技術研究實驗室,努力攻關電影行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建立中國數字電影標準輸出體系,實現電影產業核心技術國產化的目標。同時,大力發展數字技術為主導的新型影視產業基地,建立電影工業技術資源集中、交流合作活躍的電影產業園區。加強“數字技術+類型電影”的生產模式,將深圳的數字電影技術與香港的類型電影傳統有效結合。
香港影視的蓬勃發展和成熟且完善的培訓體系分不開。巢乃鵬建議,深圳應當利用香港影視傳統優勢,在前海“深港影視產業園區”成立影視技術培訓基地,引入香港優秀影視師資和成熟的培訓體系;充分利用深圳數字技術的優勢,強化影視后期數字特效技術、人才的培育。
同時,在深圳發展高層次影視專業學歷教育機構。依托深圳大學傳播學院、藝術學部的資源優勢創辦電影學院,由深圳香港兩地合資,深圳大學提供場地、設備、管理,香港地區提供國際化師資隊伍。
他還建議應當為人才發展留足空間,為中低端的影視配套人力資源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在影視產業基地加強廉租房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影視從業人員的生存、工作以及未來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