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深圳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開幕,養老服務成為多位政協委員關注的議題。
深圳市政協社會福利界別委員、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張瑩瑩今年準備了三個提案,促進養老服務人才發展是她關注的重點之一。
面對日趨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和對專業化養老護理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國養老服務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數量短缺、年齡偏大、知識專業技能缺乏、學歷層次低下等成為制約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張瑩瑩建議,建立以政府政策保障為主導,院校整合資源培養專業人才為核心,企業加大人力資源投入為配合,政府、院校、企業多方聯動的支撐體系,破解我國老齡事業發展的人才瓶頸。
深圳市政協社會福利界別委員、深圳市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張瑩瑩被譽為深圳“雨燕”。 南方+ 朱洪波 拍攝
建議加強校企合作,健全專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
調查顯示,養老服務企業的營銷、服務及管理人員中,服務人員45歲以上的占比為51.9%,管理人員中也是30歲至45歲的人最多,營銷型人員則30歲以下占比最高。
與此同時,被調查的養老服務企業在職人員的崗位勝任力一般,其中選擇基本勝任的占比60%,完全勝任的占10%,認為員工不能勝任崗位的高達30%。
限制員工崗位勝任力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調查顯示,學歷層次過低(70%)、專業技能不過關(70%)、缺乏相關職業培訓(60%)、綜合素質偏低(60%)等因素占比較高。
“現在一些年輕人可能不愿意從事養老服務相關工作,但換個思路來看,這個工作不僅僅是簡單地照看人,更是一種專業化甚至是高端化的服務領域,專業人員需要懂得營養學、心理學等知識,掌握多種技能。正所謂‘行行出狀元’,人才在養老服務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張瑩瑩說。
她認為,“互聯網+”智慧養老、旅居養老、健康養老、養老綜合體等各種新業態、新模式出現后,需要更多樣化的專業人才,包括護理員、醫生、康復師、社工、心理咨詢、健康管理指導、營養師、市場營銷、信息技術、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專業人才。
張瑩瑩建議,職業院校通過扎實理論培養養老服務人才的同時,更要突出實踐實習等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可建立職業院校與用工企業的“雙元制”培養模式,為培養實用性人才創造條件。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在于教師。張瑩瑩還建議健全專業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同時堅持“請進來、走出去”,企業教師深入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各個環節,使人才培養更具針對性;學校教師走進企業,通過掛職鍛煉、下企業實踐等,與企業深入交流,指導企業實際工作,同時不斷提升自身實踐技能水平,為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4月9日上午,參加深圳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的張瑩瑩抵達駐地報到。 南方+ 朱洪波 拍攝
隔空不隔愛,一起都會好起來
在深圳,因自幼患小兒麻痹肢體殘障,卻保持著樂觀堅強的心態一路前行的張瑩瑩,先后獲得“全國道德模范”“全國自強模范”“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稱號,被譽為最美深圳“雨燕”。
今年春節以來,張瑩瑩不僅與家人和雨燕殘疾人關愛事業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一起,為核酸監測點的一線防疫工作人員送上親手制作的愛心姜茶和小蛋糕,還帶領十多位殘障小伙伴一起加入了社區所在的志愿者團隊之中,協助卡口驗碼、維持秩序、掃碼綁管等工作。
不僅如此,他們還邀請到心理、法務、醫療等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在“雨燕中心”公益云課堂為殘障群體開展線上公益講座。
陽光、積極的深圳“雨燕”張瑩瑩,甜美的笑容感染了更多人,也從致謝者變成了收獲感謝的人。“一聲聲‘謝謝’,一次次肯定,讓我們有了真真切切地融入社會的幸福感。”
面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張瑩瑩如何保持陽光、積極的心態而且干勁十足?
她告訴記者:“其實更多周邊人給了我滿滿的力量,不管是我們服務的對象還是同事,大家的力量都很足,也常常想著如何把這種力量傳遞出去,每天都一起想著做什么、學什么。隔空不隔愛,人與人、事與事更好的連接,讓我們覺得一起都會好起來!”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