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以追趕型產業為特征的線性增量創新模式逐步讓位于從0到1的顛覆性創新的集群創新新模式。新模式不僅創造巨量的新經濟機會,同時對國家安全和人類文明產生巨大的影響,對國家與民族的未來影響甚巨。”
4月10日,深圳市政協七屆二次會議開幕。深圳市政協科學技術界別委員、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提交了關于光明科學城進一步釋放BT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潛力的提案。
他表示,目前全球進入大變局的關鍵時期,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擔負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的歷史使命,當下深圳應注重發力顛覆性創新,在互聯網技術后更大的一波創新浪潮抓住機遇。
深圳市政協科學技術界別委員、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
樊建平2006年來到深圳工作,參與和見證了深圳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十五年來,他帶領深圳先進院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時代要求,堅持科學與產業一體設計、一體推進,率先探索“0-1-10-∞”的“蝴蝶模式”。
樊建平在接受南方+記者采訪時表示, “蝴蝶模式”是指深圳先進院在光明科學城建設過程中,通過凝聚教育與學術、科研與轉化、開放設施等要素,通過與政府和市場緊密互動,形成開放的多個創新要素聚集體,實現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一體設計、一體推進。它與科研成果產出后再尋求轉化的傳統模式截然不同。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以合成生物方向為例,深圳先進院牽頭建設的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三年聚集近千人)、合成生物學院(深理工下設學院)和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基礎上,2021年在光明科學城建設合成生物“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綜合體”并與專業化產業園區聯動,吸引落地企業37家,融資總額數十億元,產業估值超百億元,實現了合成生物產業在光明區的集聚。
值得關注的是,深圳先進院孵化的十家合成生物企業覆蓋了DNA存儲,綠色制造,活材料,mRNA疫苗,腫瘤活體藥物等賽道。深圳在合成生物產業立體化布局,呈現全賽道迸進的態勢。
未來,深圳先進院計劃將在光明科學城合成生物領域形成的“蝴蝶模式”推廣到腦科學、高端制造、電子材料、生物醫藥、深海技術等領域。
“光明科學城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和核心承載區,創新發展的成效和經驗對深圳乃至全國具有很大的示范帶動作用。”樊建平建議,引導創新資源向光明科學城集聚,推進科學研究與產業發展同步設計,推動BT新產業策源地加速形成;深圳市和光明科學城應抓緊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契機,繼續加大海外青年才俊的引進力度,為青年海歸人才提供更多的經費支持和政策傾斜。
他呼吁更多的大學、科研機構、科學研究的設施運行者共同努力,在深圳建設專業領域領先的創新集群,推動成果轉移轉化,通過“四引”(人才引企、科研引企、設施引企、政策引企)快速實現具有顛覆性的產業集聚,引領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創新浪潮。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