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兩會期間,深圳市政協委員(教育界)、深圳明德實驗學校(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魯江提出了“雙減”形勢下構建深圳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的相關提案。他建議深圳可以對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基于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各類人文、自然、科技、藝術、勞動社會教育資源,建設起“社會大課堂”,開展中小學生校外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培養能力,同時也有效解決中小學生節假日、雙休日期間的教育問題。
深圳社會教育資源豐富但學生知曉率、參與率較低
魯江介紹說,當前中小學生的學習基本上局限于學校內,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日新月異的變化缺乏具體的感知和體驗。多數學生對社會公共教育場館比較感興趣,學校也認為開展社會教育活動非常必要,家長也比較支持。
但是無論學校、學生和家長都同時感到困難很大:沒有時間、缺乏政策支持、不知道去哪里參加活動、現有的活動中感興趣的項目也不多,中小學生的學習基本局限于學校和家庭內,尤其是“雙減”背景下各類培訓減少,社會教育更加顯得不足。
雖然深圳實際擁有的各類社會教育資源數量十分豐富,但還存在學生知曉率低、參與率低的情況。魯江表示,在調查中發現,有近半數的學生對紀念館、科技館、青少年宮、校外圖書館不太了解或者根本沒聽說過;有半數以上的學生從來沒有去過紀念館、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等社會資源單位,近三成的學生從來沒有去過任何社會資源單位,這說明深圳中小學生對社會教育資源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
對學生參與“社會大課堂”活動給予費用補貼
針對這些問題,魯江在今年深圳兩會期間提出了“雙減”形勢下構建深圳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的相關提案。他建議教育部門聯合各有關部門以及行業管理機構,整合深圳豐富的人文、自然、科技、勞動等社會教育資源,建設“社會大課堂”,為學校集體組織和學生個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校外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以及組織學科教學活動等創造條件。
制定深圳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實踐基地招募、認定及管理制度,建立和認證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人文教育基地、藝術教育基地、勞動教育基地、生態教育基地等,印制“社會大課堂”實踐基地一覽表或活動指南,發到全市中小學生供其選用。
此外,魯江表示可以考慮給予“社會大課堂”實踐基地財政、人才等方面支持。建議政府委托相關部門對中小學生參加“社會大課堂”所需費用進行測算,根據測算結果,確定每個學生每年的補貼額度,設立“社會大課堂”教育券發放給學生,支持學生參加“社會大課堂”活動。學生憑教育券進入“社會大課堂”,政府憑教育券對提供社會教育資源的單位給予必要的補貼和獎勵。
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參與、體驗和合作的表現,建立起“社會大課堂”學習評價體系,確保社會教育取得實效,形成較為完善的體現素質教育要求、學校集體和學生個人選擇相結合的“社會大課堂”運行方式、管理機制,構建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協同育人的有效機制。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