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清明,有人踏青,有人賞春,有人在閱讀中得到啟發。深圳市第三高級中學校長賓華便是第三種,作為校長,他時刻謹記“教育”二字,并落到實際生活中。
賓華,特級教師,中學正高級教師。曾擔任過深圳市教科院副院長,羅湖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黨組書記,是教育部“國培計劃”第三批專家,教育部《歷史與社會》學科課程標準審定、教材審定專家組成員。教育部第二屆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基礎教育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教育專家”培養對象。廣東省基礎教育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專家”培養對象,深圳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
他還是廣東省督學,廣東省中學歷史學科帶頭人,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深圳市地方級領軍人才,先后榮獲深圳市、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一等獎、教育部“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
4月3日,賓華校長讀到了一篇文章——《窮時無人問津,達時爭相攀附,才子呂蒙正的2副對聯寫盡世間炎涼》,有感而發,決定設計開發一個《北宋狀元名相呂蒙正的傳奇人生——呂蒙正的兩幅名聯和〈破窯賦〉》系列教學設計,奉獻給清明假日里深圳三高的師生們和關心支持學校發展的家長朋友們。
“希望讀者讀完以下三篇文章之后,能夠感受到深圳三高‘事事皆課程,時時有教育’的辦學理念,所賦予這個清明假日的特有的、適時的教育意義。”賓華校長如是說。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教學設計里去。
以下為賓華校長的講述:
一、北宋狀元名相呂蒙正的傳奇人生》教學設計的緣起
二、教學設計之一《呂蒙正的兩幅名聯》
三、教學設計之二《呂蒙正的《破窯賦》
一、《北宋狀元名相呂蒙正的傳奇人生》教學設計的緣起
4月3日,我讀到了“史論”發表的《窮時無人問津,達時爭相攀附,才子呂蒙正的2副對聯寫盡世間炎涼》,收藏起來,同時感到呂蒙正的兩副對聯很有教育意義。
于是展開拓展閱讀,去“百度百科”閱讀、下載“呂蒙正”和“破窯賦”的材料,去“古詩文網”閱讀、下載“破窯賦”的原文,最后決定趁有空,綜合這些材料,為深圳三高的師生們設計開發一個《北宋狀元名相呂蒙正的傳奇人生——呂蒙正的兩幅名聯和《破窯賦》的教學設計。
在分析研究相關素材之后,發現有關《破窯賦》的內容既應景又有更深層次的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教育價值,于是決定一鼓作氣開發設計出一脈相承的兩個教學設計,分別命名為《北宋狀元名相呂蒙正的傳奇人生》教學設計之一《呂蒙正的兩幅名聯》、《北宋狀元名相呂蒙正的傳奇人生》教學設計之二《呂蒙正的破窯賦》。
二、《北宋狀元名相呂蒙正的傳奇人生》教學設計之一——《呂蒙正的兩幅名聯》
教學目的:
北宋著名宰相呂蒙正的求學和為人為官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同時對中學生的成才與成人,既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又具有難得的勵志作用。
通過這個教學設計的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明白學習不但能夠改變個人命運,還能成就父母家人和家庭的幸福。
教學實施過程:
第一步:了解呂蒙正的早年苦難生活和曲折求學經歷。
教學引導: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述或者與學生一起閱讀下列材料,引導學生學習了解呂蒙正早年的苦難經歷和求學的傳奇故事。
學習呈現材料1:
呂蒙正(944-1011年),北宋初年著名宰相,河南嵩山偃師佃莊鎮相公莊人。祖父呂夢奇與父親呂龜圖都當過官。呂龜圖擔任起居郎,負責在皇帝臨殿朝見群臣時觀察皇上的舉止,傾聽皇上的言行,在退朝后將這些都悉數記載下來。
呂蒙正是呂龜圖的第一個兒子,母親劉氏出自萊州名門望族,生性剛烈,不滿呂龜圖納妾,帶著年幼的兒子呂蒙正離家出走。母子倆流落到了龍門山下的一所寺院——利涉院,得到僧人幫助,在山間鑿建了一個石窟居住下來。母子倆生活非常困難,劉氏靠一些零碎的手工活來補貼家用,呂蒙正還經常跑到山下的寺廟中去蹭一些吃食,冬天里呂蒙正只能和母親依偎在一起,手腳凍得不能彎曲。
雖然身處貧寒,呂蒙正卻對讀書充滿向往。每當路過村中學校,他總會站在學校門口聽學校中的瑯瑯讀書聲,聽得多了,他也能背誦下來一些。劉氏也十分注意兒子的教育問題,不能送呂蒙正去學校,一有機會就會為兒子找些書回來看,晚上就著昏黃的燈光教孩子讀書寫字。
呂蒙正勤奮學習,學業進步很快,他提出的問題連劉氏也回答不上來了。于是呂蒙正就跑去村學向先生請教,村學的先生見他如此好學,就收呂蒙正為學生,晚上給他講課,并且送給了他一些筆墨紙硯。
第二步:學習了解呂蒙正的第一幅傳奇對聯。
教學引導: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述或者與學生一起閱讀下列材料,引導學生感受這副對聯構思之絕妙。
學習呈現材料2:
呂蒙正家徒四壁,缺衣少食,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每到新年,呂蒙正家中更是冷冷清清,也沒有像樣的吃食。一次,已經學有所成的呂蒙正身處其中心中倍感凄涼,于是大筆一揮,為自己家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上聯:“二三四五”
下聯:“六七八九”
橫聯:“南北”
教學引導:教師和家長向學生講述或者呈現這副對聯,先要以懸疑的語氣向學生提出問題:想象一下,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呂蒙正的這副對聯有沒有喜慶的色彩?呂蒙正在過年時,寫出這樣一副對聯貼在自己家門口,他想表達什么意思?
然后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呂蒙正家徒四壁,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他的早年生活一直是在缺衣少食的狀態下度過的。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如果說呂蒙正的這幅數字對聯是對自己的生活狀態的描述,那么其上聯“二三四五”四個數字,其中缺少的一個數字是什么呢?(是“一”)。根據這個思路進行推斷,其下聯“六七八九”,其中缺少的一個數字是什么?(是“十”)。一副對聯的橫聯由四個字構成,其橫聯是“南北”,其中缺少的兩個字是什么?(是“東西”)。
最后,引導學生明白,呂蒙正的這副對聯,原來是以一種隱晦而又精巧的手法,表達出他們家中的生活拮據情況:缺衣(一)少食(十),沒有“東西”。
第三步:學習了解呂蒙正的第二副對聯。
教學引導: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述或者與學生一起閱讀下列材料,引導學生感受這副對聯的時代內涵。
學習呈現材料3:
977年,呂蒙正考中狀元,消息傳遍了大街小巷,人們以認識呂蒙正為榮,爭先恐后上門拜訪。呂蒙正經歷世間冷暖,聯想到之前無數個缺衣少食、冷冷清清的日日夜夜,心中覺得十分諷刺。于是年輕氣盛的呂蒙正,寫下這樣一副名聯:
上聯:
“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下聯:
今科僥幸,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張三李四登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第四步:學習了解呂蒙正科舉成功,對個人對他母親和他父母之間關系的影響。
教學引導:教師和家長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述或者與學生一起閱讀下列材料,引導學生感受到學習對個人命運以及對父母對家族的深遠影響。
學習呈現材料4:
呂蒙正考中狀元,衣錦還鄉,揚眉吐氣,決定將母親送回父親家。呂龜圖不愿怠慢新科狀元,重新接納了母子二人。
呂蒙正考中狀元之后,步步高升,三次登上宰相之位,封為許國公,授太子太師。他為人寬厚正直,對上遇禮而敢言,對下寬容有雅度。1011年去世,終年六十八,追贈中書令,謚號文穆。
呂蒙正以敢說真話、知人善用、有宰相肚量著稱于世,流芳千古。
第五步:
教學總結:通過上述的探究學習,引導和強化學生明白下列道理:呂蒙正的傳奇人生,始于苦難,成于學習。自古以來,學習改變個人命運,學習成就家庭幸福。
三、《北宋狀元名相呂蒙正的傳奇人生》教學設計之二——《呂蒙正的《破窯賦》(《寒窯賦》)》
教學目的:
經常在網絡上看到一些文章,不加分辨地把《破窯賦》(《寒窯賦》)說成是北宋著名宰相呂蒙正所作的千古奇文,并將這篇文章作為難得一見的勵志作品加以大力推薦。
在完成了前面一個探究性學習之后,教師與家長可以選擇使用這個教學設計,引導中學生對呂蒙正的傳奇人生進行更上一個層次的探究學習。
通過這個教學設計的探究性學習,引導中學生明白“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理解“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探究精神,從而培養中學生要養成區分、鑒別作品真偽的學習素養和時常進行批判性思維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實施過程:
第一步:
教學引導:教師和家長可以這樣引導學生:呂蒙正是北宋狀元、宰相,網絡上經常有文章說呂蒙正寫過一篇千古奇文——《破窯賦》(《寒窯賦》),我們一起去讀讀這篇《破窯賦》(《寒窯賦》),看看它為什么會被稱為千古奇文。
在閱讀《破窯賦》(《寒窯賦》)時,請思考這樣的問題:
《破窯賦》(《寒窯賦》)是不是呂蒙正的文章?如果你認為是呂蒙正的文章,請說出你的理由。如果你認為不是呂蒙正的文章,請說出你的依據。
然后呈現以下兩個版本的《破窯賦》(《寒窯賦》)原文和相關材料,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
《寒窯賦》(《破窯賦》)
注:以下兩個版本的《寒窯賦》(《破窯賦》)下載自“古詩文網”。
版本一: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于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圣,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于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于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后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發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婦。蛟龍未遇,潛水于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福注祿,命里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窯,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饑,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職于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版本二:
天地有常用,日月有常明,四時有常序,鬼神有常靈。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谷金銀。家有寶,孝子賢孫。國有寶,正直忠良。合天道,則天府鑒臨。合地道,則地府消愆。合人道,則民用和睦。三道既合,禍去福來。天地和,則萬物生。地道和,則萬物興。父子和,而家有濟。夫婦和,而義不分。
時勢不可盡倚,貧窮不可盡欺,世事翻來覆去,須當周而復始。
余者,居洛陽之時,朝投僧寺,夜宿破窯。布衣不能遮其體,饘粥不能充其饑。上人嫌,下人憎,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余后登高及第,入中書,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思衣則有綺羅千箱,思食則有百味珍饈,有撻百僚之杖,有斬佞臣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扶袂,廩有余粟,庫有余財,人皆言余之貴也,余曰:非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蛟龍未遇,暫居云霧之間。君子失時,屈守小人之下。命運未通,被愚人之輕棄。時運未到,被小人之欺凌。初貧君子,自怨骨格風流。乍富小人,不脫俗人體態。生平結交惟結心,莫論富貴貧賤。深得千金,而不為貴,得人一語,而勝千金。吾皆悼追無恨人,富貴須當長保守。
蘇秦未遇,歸家時,父母憎,兄弟惡,嫂不下璣,妻不愿炊,然衣錦歸故里,馬壯人強,螢光彩布,兄弟含笑出戶迎,妻嫂下階傾己顧,蘇秦本是舊蘇秦,昔日何陳今何親。自家骨肉尚如此,何況區區陌路人,抑猶未也。
文章冠世,孔子尚厄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曾釣于渭水。顏回命短,豈是兇暴之徒。盜柘年長,自非賢良之輩。帝堯天圣,卻養不肖之男。瞽叟頑囂,反生大孝之子。甘羅十二為宰相,買臣五十作公卿。晏嬰身長五尺,封為齊國宰相。韓信力無縛雞,立為漢朝賢臣,未遇之時,口無一日甕飧,及至興通,身受齊王將印,嚇燕取趙,統百萬雄兵,一旦時休,卒于陰人之毒手。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世無遇。
上古圣賢,不掌陰陽之數。今日儒士,豈離否泰之中。腰金衣紫,都生貧賤之家。草履毛鞋,都是富豪之裔。有貧賤,而后有富貴。有小壯,而后有老衰。人能學積善,家有余慶。青春美女,反招愚獨之夫。俊秀才郎,竟配丑貌之婦。五男二女,老來一身全無。萬貫千金,死后離鄉別井。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滿腹文章,到老終身不第。或富貴,或貧賤,皆由命理注定。
若天不得時,則日月無光。地不得時,則草木不生。水不得時,則波浪不靜。人不得時,則命運不通。若無根本八字,豈能為卿為相。一生皆由命,半點不由人。
蜈蚣多足,不及蛇靈。雄雞有翼,飛不及鴉。馬有千里之馳,非人不能自往。人有千般巧計,無運不能自達。
吾敬為此勸世文也。
第二步:
教學引導:
等待學生閱讀了文章,經過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教師和家長要有耐心地與學生進行“是”與“不是”的討論和交流。討論、交流越充分越深入,學習的收獲和學生的進步才越大越持久。
第三步:
教學引導:等待學生討論和交流之后,教師和家長可以呈現下列學習材料進一步引導學生。
學習呈現材料1:
“百度百科”關于《寒窯賦》(《破窯賦》)有這樣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破窯賦》,又名《寒窯賦》、《勸世章》,是北宋宰相呂蒙正的作品,呂蒙正曾任當時太子(即位后為宋真宗)的太子太傅,這篇文章呂蒙正為了勸誡太子而創作的。此文文字通俗易懂,但是義理深刻,與《增廣賢文》里面的內容、形式都很接近,宋史有關資料也有相關記載。
另一種說法是《寒窯賦》(《破窯賦》)是后人偽托呂蒙正所作,創作年代不詳,很有可能是明清時期的文人偽托呂蒙正而作。
教學引導:教師和家長引導學生,從上述材料可以看到這樣三點:其一,關于《寒窯賦》(《破窯賦》)的作者,有“呂蒙正所作”和“后人偽托呂蒙正所作”兩種觀點。其二,兩種觀點都宣稱《寒窯賦》(《破窯賦》)是呂蒙正所作,從前面原文一些內容也可以看到《寒窯賦》(《破窯賦》)與呂蒙正的生平經歷關聯度很高。其三,從《寒窯賦》(《破窯賦》)流傳兩個版本來分析,既有可能是“呂蒙正所作”,也有可能是“后人偽托呂蒙正所作”。
學習呈現材料2:
教學引導:完成上述過程之后,教師和家長可以呈現下列學習材料進一步引導學生。針對“寒窯賦真是呂蒙正所作嗎?”“知乎”上有一位網友發表了如下觀點:
寒窯賦真是呂蒙正所作嗎??
“參商,無可奉告!
謝邀。關于這篇文章,現在被認為是明清文人的偽托之作。下面開始節選《寒窯賦》中的句子做出論證:
真偽之辯
韓信力無縛雞,立為漢朝賢臣
韓信落魄時就喜歡仗劍行走,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怎么會終日仗劍而行?讀過《史記.淮陰侯列傳》的人都知道韓信當過項羽的“執戟郎中”,相當于現代的儀仗兵,選人的條件就是要高大勇武,難道韓信能執戟不能縛雞么?況且,“手無縛雞之力”這話的出處恰恰是元朝雜劇《賺蒯通》中說韓信的話,這種民間文學跟《說岳全傳》一樣完全跟正史不搭邊的,呂蒙正一個宋朝人怎么寫出了元朝的句子,況且還是這種村野奇譚?
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
李廣是漢朝人,漢朝選官是察舉制,科舉到隋唐才開始,這點連高中生都知道,況且李廣是武將,怎么去“第”?該文作者估計看《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就望文生義,創造歷史了。呂蒙正可是狀元水平,如果說真拿這種文章去糊弄世人,豈不被彈劾死?
以上。
發布于 2022-03-21 17:51”
教學引導:你對上面“知乎”網友的觀點有何評價?對你有什么啟發意義?
覺得這位網友的分析有道理。其中的關鍵論據是,如果經過進一步核實“手無縛雞之力”這話的出處確實是最早出自元朝雜劇《賺蒯通》中說韓信的話,就可以為《寒窯賦》(《破窯賦》)是“后人偽托呂蒙正所作”這個觀點提供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
第四步:
教學總結:完成上述探究性學習之后,還要及時進行總結提升,以便強化學生的認知,并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恰如其分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
通過這個探究學習案例,引導學生在日常閱讀和學習時,要養成注重區分、鑒別作品真偽的獨立意識,要明白古人所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道理,不要人云亦云,要養成“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科學探究精神,從而推動和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發展和養成。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