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
這是一個介于仲春與暮春之間的時節。極目遠遠眺去,或粉或紫的山花已經染透了南國北國的山川大地,風花一片亂飛,綠野恣意橫行。正如詩中所云:“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這也是一個煙雨蒙蒙、淚雨紛紛的時節。“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遠山渺邈,古墓累累,你挈婦將雛,肅然立于先人的墳塋前,先默訴對故者的思念,后祈請祖先對來日的庇佑。誠然,眼下疫情暫未平息,居家遙祭亦可托表哀思。祖宗雖遠,但祭祀心誠。
一年一度,一度一祭。清明節,這個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連接了生與死,承載了過去與現在,中國人的生死觀在此刻淋漓盡顯——祭祀,是為“慎終”,盡“孝”之一字的傳統禮節;祭祀,亦為“追遠”,通過緬懷先人的事跡,以勉勵后輩奮發向上,不逆先人遺風。
因此,逝者雖已長眠,但其志仍然不滅,其音容笑貌仍鐫刻于生人的記憶宮殿,那些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的家族底蘊,也將經由你我之手,傳予你我的后輩。這不滅永燃的家的小文明,形成了國的大文明,我們的文明由此厚重如山、生生不息。
今日,我們悼念亡者,既是為了追憶過去的情誼,亦是為了來日更好地前行。正如專著《悲傷的另一面》中所言,向已故的親人致敬的最好方式,不是悲痛交加飽受折磨,也不是萬念俱灰和生不如死,而是盡我們所能,繼續地完滿生活。
“我們自我調整,我們改變節奏,我們開懷大笑,我們為所當為。我們滋養回憶,我們寬慰自己,我們樂觀向上,我們探究生命,我們對抗黑暗。當曾經深不見底的黯淡晦澀統統崩塌隱退,太陽又一次透過云層投下溫暖一瞥。”
未曾遺忘,就不曾分離。
哀思之后,讓我們在現下的時空里,繼續努力、認真地生活。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