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華遺囑庫正式發布《2021中華遺囑庫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對已經入庫的22萬余份遺囑進行不同維度分析對比,并詳細解析數據的價值和意義。2021年,立遺囑平均年齡下降至68歲。00后立遺囑量增長14%,90后立遺囑量增長80%。其中,中青年立遺囑所在區域數據中,深圳占全省18.7%。值得一提的是,隨著80后成為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近五年來這個群體的立遺囑量上漲近13倍,且97%涉房產,更有深圳的單身姑娘計劃將房產留給自己的朋友。
立遺囑趨向年輕化,00后已開始立遺囑
隨著社會發展,近些年來,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的群體中,已經出現不少年輕人的身影,且每年呈現增長趨勢。
記者了解到,今年中華遺囑庫首次公布了00后遺囑數據。根據數據顯示,2020-2021年的立遺囑人群中,“00后”一共有223人,近一年增長了14.42%。根據分析,“00后”人群立遺囑主要處分的財產以“銀行存款”、“虛擬財產”為主。
截至2021年底,90后立遺囑總人數達到1204人。較去年相比,增長了80%。“90后”訂立遺囑的人數,表現出每年穩步上升的趨勢。說明了訂立遺囑不再是某個年齡段的“專利”。“90后”立遺囑受關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遺囑中的財產類型更多元化和豐富。
跟00后比起來,90后的遺囑中涉及房產的較多,有71.64%是涉及到房產。據了解,該人群中,父母買房掛名在子女名下的現象比較常見,除房產以外,父母還會選擇將股權掛名在子女的名下。
與其它年齡段的人群不同的是,00后、90后的遺囑中處理財產表現更豐富,“虛擬財產”的納入和安排成為其一個突出的特征:支付寶、微信、QQ、游戲賬號等虛擬財產是00后、90后遺囑中常見的財產類型。
據悉,2021年春節前,一個來自深圳16歲的少年撥通了中華遺囑庫的電話。“我要立遺囑,把攢下的所有存款都留給媽媽,萬一我不在了,那筆錢可以給媽媽多一些照顧。”工作人員聽到后很驚訝,她反復詢問著男孩的信息。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年滿16周歲、并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才可以立遺囑。男孩語氣很平靜,他說自己是一名護士,曾經在一家醫院支援。在疫情最嚴重的兩個多月時間里,他親眼目睹了多位重癥患者離開。他告訴工作人員,自己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牽掛。“媽媽是我的一切,這些錢也是我的全部了。”疫情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認知,珍惜眼前人,通過遺囑來表達自己的關心,也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
由此可見,立遺囑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化,社會觀念在不斷改變,從談“遺囑”色變,到“00“后立遺囑成為一種現象,立遺囑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辦理遺囑的年輕化趨勢愈加明顯。這種對生死態度的轉變,恰恰是一種理性的態度,立遺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或許它不意味著人們對于死亡沒有了焦慮和恐懼,而是他們在訂立遺囑的過程中,重新審視了過往和未來的人生。
針對為何“00后”立遺囑人中97.7%涉及銀行存款,中華遺囑庫管委會主任陳凱表示,“00后”立遺囑的人群,年齡普遍在18-20周歲間,他們基本上是大學在讀生,有部分是剛剛踏入社會工作不久。“該現象說明,存款是00后的主要財產。”陳凱說。
80后立遺囑97%涉及房產,深圳姑娘欲將房產留給朋友
截至2021年12月31日,80后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一共有1986名。據統計,80后的遺囑保管數量從2017年的73份,上漲至2021年的982份,五年間增長近13倍。
從數據上來看,80后的財產以房產為主,存款為次。80后的遺囑中,有97.67%是涉及到房產。據了解,該人群中,超過一半的80后是通過自己和另一半的奮斗買房,有一部分人是通過父母的資助下買房。此外,通過調查發現,80后人群非常懂得投資,有13.18%的遺囑涉及到公司股權,有14.13%的遺囑涉及到證券基金,這個比例遠超其他年齡段的人群。通過分析發現,“80后”訂立遺囑的人群中,都是屬于家庭內部無糾紛、且本人身體健康,訂立遺囑更是希望“未雨綢繆”“避免財產下落不明”和“照顧家人”。
對于80后立遺囑數據暴漲情況,陳凱表示,與近年來爆發新冠疫情有一定關系,作為社會的中流砥柱“80后”,肩負著家庭、社會等巨大壓力,而且面臨著年邁的父母、年輕的配偶和年幼的孩子,背后的家庭關系和利益格局更加多元,使得他們不得不思考及早訂立遺囑。
35歲的王陽(化名)是家里的獨生女,至今獨身一人。由于家境優渥,父母都有一定的資產,雖然還沒有找到適合的另一半,但王陽已經決定要把自己名下的一套房產留給朋友。“朋友和我父母關系特別好,就像家里的第二個女兒。萬一自己以后有什么意外,希望好朋友能夠像我一樣去孝順我的父母,我也不想讓她白辛苦。”
“冷靜期”實施一年,離婚不成先立遺囑
白皮書數據顯示,2021年訂立遺囑人群婚姻狀況以已婚為主,占比達70.7%。
中青年立遺囑人群中未婚、再婚和離異比例相對于60周歲以上人群高出許多。再婚人士比例五年間呈現出小幅上升趨勢,從8.24%至10.46%;離異人士比例逐年上升趨勢明顯,從7.53%上升到11.82%。
陳凱介紹,從數據看,說明離婚離異人群依然是訂立遺囑的“剛需人群”。2021年國慶節后第一個工作日,位于西交民巷73號的中華遺囑庫北京第一服務中心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一位前來咨詢遺囑的梁女士,在中華遺囑庫偶遇了自己正處在“離婚冷靜期“的丈夫。
原來,9月份梁女士和丈夫張先生經過半年多的冷戰后,兩個人選擇到民政局婚姻登記處辦理離婚手續。根據2021年1月1日實施的《民法典》的有關規定,兩個人需要經過30天的冷靜期才能正式辦理離婚,一旦冷靜期內有任何一方撤回離婚申請,雙方的離婚就顯得遙遙無期了。梁女士咨詢了律師意見以后,發現在離婚還沒辦理完成的情況下,萬一自己有什么意外,丈夫能合法繼承到自己的遺產,這太出乎她意料了,于是她第一時間找到中華遺囑庫問如何立遺囑。沒想到,丈夫也有同樣的擔心,也在律師的陪同下到中華遺囑庫咨詢,于是就出現了開頭戲劇性的一幕。
“婚姻狀況出問題,家庭財產處置更需要‘預謀"。家庭情況復雜的人士,為了避免自己的財產損失,選擇來咨詢訂立遺囑的人也比較多。”陳凱說。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