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園嶺街道工作人員,您是剛從……”“怎么又打電話過來?騙子!”在深圳戰疫一線的騰訊工程師,在志愿者角色上遭遇職業生涯新挑戰:每天300通流調電話,因為身份識別問題不時遭遇掛線。14人組成的騰訊突擊隊連夜召集總部后端工程師開起“項目會”,幾個小時就將流調電話號碼貼上“官方卡牌”,這支小分隊還借助“騰訊問卷”應用,三天內火速提出上線社區人口“白名單”管理解決方案登記電子插件。作為中國互聯網化最高的超大型城市,“互聯網+抗疫”的生動場景正在深圳上演。
鵝廠志愿者被流調電話難倒
3月13日晚,深圳市發布疫情通告,14日至20日,全市公交、地鐵停運,在全市范圍開展三輪全員核酸檢測等。
當晚8時半,騰訊員工張凱聰接到公司的志愿者招募通知,征集騰訊員工奔赴深圳抗疫一線。3小時后,張凱聰和13名騰訊員工抵達福田區園嶺街道,組成騰訊青年戰疫突擊隊。福田區是深圳本輪疫情的主戰場之一,大量公職人員連夜、就地轉為抗疫志愿者,眾多金融、科技類企業員工也應召參戰。
根據園嶺街道的安排,騰訊青年戰疫突擊隊被分成了4個小組,進入不同社區開展工作,連夜變身鵝廠志愿者,開始核酸現場指引、上戶掃樓、物資發放等社區工作。可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被流調電話給難住了——在撥打電話的過程中,他們被居民的警惕心所誤傷,“怎么又打電話過來?莫不是騙子吧!”
經過研究他們發現,由于信息采集的過程中重復率較高,導致被訪者產生“詐騙”誤解,順勢將流調電話標注成騷擾電話,之后居民看到“詐騙電話”就會直接掛掉電話,拖慢了工作效率。
連夜項目會,給電話貼上“官方卡牌”
在科技青年看來,這就是要優化的場景。當晚志愿服務結束后,騰訊志愿者們就在酒店開起了項目會。“既然有騷擾電話標注,那有沒有可能對給街道辦的電話進行官方標注呢?”
他們趕緊聯系了騰訊手機管家團隊,發現手機管家團隊和安全大數據實驗室正在開發“手機黃頁功能”。簡單說,就是能給街道辦等官方電話,貼上“官方卡牌”。而且,騰訊手機管家的這項能力能覆蓋到絕大多數手機,能夠在短時間內更新官方標記。
通過遠程視頻攻關會,在園嶺街道辦的支持下,他們先把街道辦的幾個流調電話標記成官方名稱。幾個小時后,電話標記生效了。來電顯示的就是街道辦的名稱。現場志愿者迫不及待,開始打電話。流調人員反饋:“有了這個標記,電話接通率明顯提高。”
光有身份還不夠,在接下來的三天時間里,這幫平均年齡29歲的騰訊志愿者,又開發了流調數據處理工具,可以輕松篩檢出表格中的重復數據,將同一個家庭住址的信息進行合并。“30秒就能整合數據,我們只需要打一個電話就可以了,大大提高了社區流調工作的效率。”從軟件的誕生到迭代至2.0版本,這支突擊隊只用了3天。
上門掃樓難清底數,問卷小程序實時登記
3月21日起,深圳有序恢復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對于上林社區而言,最大的難度莫過于摸清底數。自“0216”疫情以來,想要對轄區人口摸底排查、掌握核酸采樣情況,都是采用原始固有的辦法——逐戶上樓登記,工作量大的同時也難以做到底數清。“有的建筑工人,他在這里就住兩天,我們剛摸清底子,他又換人了。所以這種情況下如果再依靠原始的工作辦法,就會帶來防控漏洞。”上林社區黨委副書記牛罡表示,上林社區大部分小區過去是敞開式管理,尤其春節前后,社區的人口發生上千人變化,最高峰一個月人口流動量超過3000人。
如何摸清底數?隨著騰訊青年戰疫突擊隊成員提出了“白名單”電子化登記的設想后,牛罡意識到,應該讓他們進一步發揮技能和特長,“我們就提出,能不能在數據方面和人口管理方面,提供一些提高效率的智能化做法。”
在獲悉社區的需求后,三名志愿者當晚連夜開啟討論。突擊隊員亢璐表示,“了解到電子哨兵需要提前將社區居民白名單導入機器,并放置在每個卡口實時驗證通行人員的實名信息、是否在白名單內、以及核酸記錄、體溫信息等,因此白名單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尤為重要,我們就想到了通過騰訊問卷實現電子化信息收集。”
這套解決方案經過多輪討論并反復測試驗證,在社區電子哨兵和閘機安裝首日就投入了使用。在真正執行的過程中,騰訊的志愿者們更是堅守在卡口,不斷根據實際問題進行及時優化。
實踐證明,這套解決方案不僅在掃碼登記時避免了人工登記容易帶來的人員聚集場景,且數據能夠實時上傳到網格員后臺,不僅精確也更速效。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較大的情況下,如果閘機出現卡頓情況,工作人員也可以通過“出入碼”進行識別,盡快疏通人員。
互聯網+抗疫,賦能基層治理
這幫科技青年不僅幫忙提供了想法,還促成了產品落地,更重要的是,在執行“白名單”的日子里,他們堅守在卡口,不斷根據實際問題進行及時優化。當遇到外國人或者港籍居民時,登記的身份信息在系統內無法及時識別,他們就立即在選項中新增其他類型;眼看填寫具體樓棟信息和房號,居民容易出現格式參差不齊的情況,他們又抓緊對上林社區所有樓棟信息進行摸排,將系統改為選項模式,方便居民盡可能正確填寫信息。
上林社區黨委副書記牛罡表示,最初讓這些科技志愿者體驗各個環節,其實也是為了讓他們摸清抗疫工作的具體難點,“體驗了原始的上樓敲門核實信息,再手動錄入匯總,他們更能意識到互聯網+抗疫的意義。”
亢璐直言,自己一開始并不是帶著解決技術問題的目的來的。“當時的想法非常單純,哪里需要搬磚、需要人力,讓做什么我們都愿意來。”在真實體驗了防疫工作的各項任務后,亢璐和小伙伴們都開始尋找提升社區工作效率的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聯想到有現成的工具能夠幫助他們解決問題。”而在結束了兩周的志愿服務后,亢璐愈發感覺到年輕的互聯網團隊有技術應用的優勢,主動出擊或許更能幫助到基層治理工作,“我希望我們不僅能在基礎的抗疫工作中起作用,更希望能夠發揮長處,通過互聯網技術來提升抗疫效率,優化老百姓的生活體驗感。”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