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前海法院香港地區特邀調解員徐晶接收了一件涉港民間借貸糾紛案件。由于當事人之一身在香港,前海法院香港地區特邀調解員徐晶通過在線調解,有效化解這一糾紛。
自今年1月以來。前海法院發揮“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助力香港地區調解員在線工作常態化,跨境糾紛化解工作“不暫停”也“不減速”。身在香港的前法特邀調解員徐晶一直“在線”堅守崗位,2022年1月至3月共接收調解案件12件,幫助當事人高效化解跨境糾紛。
香港特邀調解員在線調解借款糾紛,涉及金額121余萬元
近日,在前海法院香港地區特邀調解員徐晶接收的一件涉港民間借貸糾紛中,原告陳女士與被告之一的陳先生是內地居民,另一被告譚女士則是香港居民。因雙方是親戚,陳女士曾經代陳先生償還過121余萬元的借款,由譚女士為借款擔保。但借款到期后,陳先生并未還錢,雙方協商未果,陳女士訴至前海法院要求陳先生和譚女士償還借款。
徐晶通過“深融多元化平臺”收到案件后,并未用香港電話直接撥打內地當事人手機進行聯系,因為境外電話,很有可能被當事人誤認為是“電信詐騙”,不利于調解工作的開展。徐晶都是盡量用當事人的手機號碼獲取微信號進行聯絡。通過幾番周折,憑借豐富的調解經驗,徐晶終于用微信聯絡到了三位當事人,通過多日的聯系互動,當事人終于從并不積極回應調解員,到配合調解員建立了調解群組。
為了讓兩位被告更加便利地獲取案件資料,徐晶悉心引導兩位被告注冊使用“深圳移動微法院”。被告之一的譚女士是香港居民,注冊的手續需要多幾步人工審核,也在徐晶的耐心指導下,完成了注冊手續,成功接收到案件資料。
根據雙方的意見,徐晶先草擬好了調解協議框架,供雙方參考討論,過程中譚女士覺得自己是債務擔保人,有很多疑慮和想法,徐晶又再度開展“背對背”調解,多次單獨溝通,消除了譚女士的疑慮。又通過幾輪群聊協調,當事人初步達成了調解協議。最后,徐晶協調當事人使用“深圳移動微法院”視頻調解,在線確認并簽署了調解協議。
據了解,如何為當事人安排適合的調解時間和步驟;調解中注意當事人的情緒管理,促進當事人有效溝通;適時為當事人提出可行的和解方案等,都是一個專業的調解員日常開展調解工作的重點。但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這些調解技巧的運用又有了新的方式和方法。這樣才能不斷應對時代的需求,更快更好地幫助當事人解決跨境糾紛。
建立最方便當事人的聯絡方式,把握線上溝通的節奏
南都記者了解到,因為疫情的阻隔和跨境調解的需要,現在的調解工作都在線上處理。在聯絡案件當事人或代理人時,需要考慮到不同地域不同的線上通訊習慣,采用不同方式搭配與當事人及代理人建立最適合的聯絡方式。搭建起一條讓當事人方便又信賴的聯系渠道是調解工作開展的第一步。
疫情防控期間,調解員與當事人沒有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所以調解員一定要把握好線上溝通的節奏。無論是頻率、內容和情緒都要做好管理,這樣才能彌補不能“面對面”、沒有表情和語調輔助而缺失的親切感和真誠度。
香港地區特邀調解員徐晶表示,香港地區特邀調解員在前海法院一般都是處理涉外或者涉港澳臺的案件,不少當事人是在境外,在和他們建立起溝通渠道之后,需要耐心地指導他們注冊使用“深圳移動微法院”小程序,讓他們了解到可以通過這個小程序高效、安全地完成案件處理,保障他們的合法利益。另外,我們熟悉了內地法院的線上辦案工具,能更加方便地記錄和保存每次調解工作的流程和重要節點,便利自己總結學習的同時,也是契合了司法大數據時代的案件管理的需求。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