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簡稱“深汕合作區”)的居民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那就是核酸檢測出結果的速度有了明顯的提升,為什么現在能這么快?
記者從區公共事業局了解到,這是因為全區首個可檢測新冠病毒核酸的實驗室已建成并投用,全區核酸檢測效率大大提高,在上周開展的全員三輪核酸檢測中,經受了實戰檢驗。
為全區核酸檢測提供有力支撐
“我上午采集的核酸,當天刷粵康碼就看到結果了”,居民張先生笑著曬出自己最近的核酸檢測記錄。檢測記錄顯示,出具該核酸檢測結果的機構為區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監督中心(下稱“區疾控衛監中心”)。
據區公共事業局徐超介紹,今年1月31日起,區公共事業局下屬事業單位區疾控中心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正式啟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其中基因擴增實驗室(PCR實驗室)肩負著全區的核酸檢測重任,成立至今已累計完成26萬余人次的樣本檢測。
據了解,該實驗室位于鵝埠鎮創富路3號文貞樓,現有8名專業檢測人員,2名后勤保障人員。PCR實驗室核心工作間分為試劑準備區、標本處理區、擴增分析區。實驗室內配備超凈工作臺、生物安全柜、PCR提取儀、冷凍高速離心機、多功能高速離心機、實時熒光定量PCR儀、高壓蒸汽滅菌鍋等。
在一個多月以前,深汕合作區還沒有可進行核酸檢測的實驗室,核酸檢測需要人工采集樣本后,再送往深圳市坪山區的第三方實驗室進行檢測,既不便利耗時也長,而且對發熱、隔離酒店等重點人群來說,核酸檢測的時效性非常重要,檢測時間越長,危險也就多了一分。
但是該實驗室投入使用,意味著樣本可以在區里完成檢測,實現“即采即檢”,既節省了轉運時間,有效提升全區的核酸檢測效率,同時也填補了全區核酸檢測能力的空白,為筑牢全區疫情防線提供了科技支撐。
加速實現核酸樣本“日清”
核酸檢測的實驗室是一個無硝煙的高風險戰場,檢測人員不僅要和看不見的病毒對峙,在疫情防控形勢復雜嚴峻的當下,還要在現有的條件下盡最大可能提升核酸檢測效率。
作為實驗室的負責人,徐超從今年除夕夜開始,帶領實驗室的同事們投入與病毒“面對面”的戰斗。從每天第一次接收樣本開始,要在實驗室連續奮戰至少12個小時。如遇隔離酒店入境人員檢測結果異常等突發情況,連續工作24小時也是常有。
每天實驗前,大家都要“全副武裝”穿好三級防護服后,才能進入實驗室。防護服密不透風,一般人穿上就會感覺呼吸不暢,胸悶憋氣,但是檢測人員要穿戴這些“戰袍”連續數小時進行一系列繁瑣而精準的操作。徐超說:“為了生物安全,我們進入實驗室之后,不能吃喝,也不能上廁所。”
檢測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是“精細活”。各采集點樣本送到實驗室后,還要進行樣本驗收及錄入、提取核酸、配制試劑、加樣、上機擴增檢測、結果分析、上傳結果等步驟。每一個樣本都要經歷“擰蓋—吸樣—加樣—擰蓋”的過程,幾千份樣本就是幾千次的操作,任何小失誤都會導致實驗失敗,所以每一個都不能錯、不能漏,還要避免交叉污染,這對檢測人員的手速、眼力、手力、腦力都是很大的考驗。
3月14日至20日,深汕合作區開展了三輪全員核酸檢測。期間,實驗室工作量大幅增加。為確保第一時間出具檢測結果,讓測核酸的人能及時拿到“通行證”,實驗室全員上崗,在區公共事業局其他十數名同事的協助下,連續作戰16個小時以上,最終順利保障深汕合作區全員檢測樣本在第二天天亮前全部檢測完成。
按每管混合檢測10人份計算,實驗室一天最多可檢測5000管樣本,也就是約5萬人次的檢測。徐超表示,實驗室全天候都有人值守,實驗室目前檢測的樣本不光是普通樣本,還有發熱樣本、三人小組專項排查人員樣本以及隔離酒店重點人群樣本,無論是晚上11、12點還是凌晨3點、4點,只要有樣本送到,便立刻投入檢測,絕對不會讓樣本等人,只有人等樣本,分秒都不耽擱,做到每天送到實驗室的樣本實現“日清”。她說:“多檢測一些,危險就少一分,為了實現精準防控,我們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