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坐好,我們準備出發啦!”
3月10日17時35分,帶齊所需證件,拿上社區發的慰問品,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張曉敏(化名)和其他四名“病友”踏上專用的電動車,出發去“換血”。
10多年前,張曉敏被確診為尿毒癥。定期去不遠處的區人民醫院進行血液透析,已經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疫情,張曉敏所居住的橋東社區被劃為管控區。這意味著,未來至少14天內,她進出社區都將受到嚴格限制。
張曉敏頓時陷入了焦慮中:“缺點物資什么的都好解決,但我是特殊病人,透析一定要定期完成,這該如何是好?”
她第一時間想到了撥打社區的24小時服務熱線。面對她的焦慮,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耐心地安慰道:“沒事,我們會馬上安排,你一定能按時做上透析。”
一邊是嚴格的管控措施,一邊是刻不容緩的透析治療。緊要關頭,一場“接力賽”在鹽田沙頭角街道管控區內拉開帷幕。
沒過多久,社區工作人員就給張曉敏帶去了好消息:“告訴我們你的透析時間,我們有專門的人員陪同。”
坐上專用的電動車。從管控區到防范區,再到區外的深鹽路,一路暢行無阻。
而就在張曉敏出發的那一刻,一套“管控區內患者治療流程”也在鹽田區人民醫院迅速啟動。
17:55分,張曉敏到達了鹽田區人民醫院。隨后,她通過一條獨立的“綠色通道”,乘坐專用電梯,被送進了只提供給管控區患者的透析室。
在這里,她將進行長達4個小時的治療。
“即使感染新冠存活率超成九成,但如果不透析存活率是0!無論如何,我們都要保障好社區內特殊群體的生命安全。”橋東社區工作人員高新春告訴記者,為了保障管控區各類特殊人群的健康,社區制提前摸排了血透患者、孕產婦、腫瘤放化療患者等相關人員情況,并公示24小時咨詢電話,和鹽田區主要醫院進行對接,并配備專業工作人員值守。
送完張曉敏,高新春回到社區,處理著管控區內的各項工作,繼續參與到一場場生命“接力賽”之中。
離開醫院上車前,高新春特意設置了一個定時鬧鐘。
“等她透析完,我還要準時接她回家。”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