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龍華區生命關愛·家科普體驗館正式開館。“家”,是這個科普館的核心元素,人們可以經過七個尋常家庭中的創意房間,從那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里,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在生命關愛·家科普體驗館的背后,是全省第一家以“守護生命,擁抱健康”為主題的綜合性公共心理服務平臺——龍華區生命關愛中心。這個位于觀瀾街道平安基地內的服務平臺,于2022年1月21日正式啟動,是打造“龍華心理健康”品牌的重要抓手。
生命關愛中心從“行動-支持-研究-預防”四個方面出發,通過“一中心一室一館”,即一個防控調度中心、一間疑難個案研究室和一間生命教育科普館(生命關愛·家),集應急處置、科普教育、個案研究、心理賦能等多功能為一體。未來,中心將構建“區-街道-社區”三級心理服務網絡,持續探索全方位危機干預模式。
深圳第一家生命關愛中心為何率先在龍華落地?圍繞公共心理服務,龍華此前展開了怎樣的探索?生命關愛中心將如何構建全方位危機干預模式?
生命科普館內景。
現狀
“社會需要法律救援,也需要心理救援”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加快,快速發展和變遷帶來了精神困惑。社會轉型期,生活壓力大、競爭加劇、價值趨向多元化,隨之而來的是焦慮抑郁、情緒低落、價值缺失,心理問題,儼然成了“現代病”。
根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我國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態呈現出地區差異顯著、青年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多發、低收入、低學歷、無業失業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突出等問題。
其中,針對廣東地區產業工人的調查顯示,13.3%有抑郁傾向,6.0%屬于高風險群體,抑郁比例偏高;對“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識需求率最低,說明廣東地區產業工人群體的心理健康意識還有待提升,對于心理疾病防治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
“部分中國人就是耗過去,但有的人耗得更嚴重了,還不知道這是病。”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院士指出,社會需要法律救援,也需要心理救援。因為心理危機每一天都在發生,不分人群、階層、性別和場所。一些社會糾紛經過法律途徑,仍然有無法解決的矛盾,可能要通過心理救援來協調幫助。
龍華區是深圳產業大區,地大、人密、工廠聚集,流動人口占比高,素質參差不齊。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外來務工人員更難擺脫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勞資糾紛、情感糾紛、家庭糾紛往往給他們造成心理困境。
據2021年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成人任何一種精神障礙(不含老年期癡呆)終生患病率為16.57%,其中,僅有0.5%的抑郁障礙患者得到了充分治療。
“有病不求醫”,一方面由于專業機構、醫師的匱乏,另一方面,則是受病恥感、文化傳統、疾病認知、內卷壓力等社會因素影響。
復雜的人員結構、對心理疾病長久的誤解,都給當下的心理健康體系建設帶來了挑戰。如何切實為轄區群眾提供心理危機干預,有效降低轄區自殺行為,成為龍華區基層治理必須回答的問題。
觀瀾街道心理服務站在社區做推廣。
探路
“1+10+N”心理服務機制成型
生命關愛中心的落地,離不開觀瀾街道的先行探索。
2019年,深圳出臺《深圳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2019-2021)》。觀瀾街道迅速行動,建立了“1+10+N”的工作機制,即一個設立在街道辦的心理咨詢站,10個設立在社區內的心理咨詢室,以及無數個活躍在社區、企業、學校的心理聯絡員。
通過政府部門移交、企業工會協調、社區居民主動入群等方式,觀瀾街道組建起一支遍布社區各個圈層的聯絡員團隊,及時搜集轄區內需要關注的心理個案,請對應社區的心理咨詢師介入,再經由街道心理咨詢站統籌協調,觀瀾街道編織了一張覆蓋全域的心理健康教育網,將心理健康服務送到每一個居民的身邊。
平時,除了為社區內的居民提供心理服務、在社群內分享心理學知識、每周輪值接聽24小時服務熱線外,10個社區心理咨詢室的老師們還會協助信訪辦,安撫上訪者的情緒;借助黨群V站扎根社區,服務社區的優勢,心理咨詢師們也會與各社區黨群中心合作,進行心理知識宣教推廣。除此之外,婦聯、公安部門等相關部門也成了心理咨詢站的“合作伙伴”。
“我們和這些機構都是互幫互助的關系。有時候我們需要他們,需要他們的陣地來宣傳,有我們解決不了的案例,我們也會聯系其他相關的部門。”觀瀾街道綜合治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方文鋒說,“他們也需要我們,為他們的工作提供心理咨詢這方面的協助。”
如今,觀瀾街道的“1+10+N”心理服務工作機制已經日漸成效。在多部門協同合作的工作機制下,一些政府部門會將需要心理疏導的工作對象轉接給心理咨詢師,成為他們的“聯絡員”。由街道心理咨詢站統籌安排,每一位社區心理咨詢師也能做好AB角工作配合,在服務社區居民的同時,有效應對突發案例。
觀瀾街道心理服務站為信訪人員舉辦培訓。
升級
統籌各界資源搭建關愛系統
隨著心理服務在各個社區全面鋪開,觀瀾街道也在實踐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有時候糾紛不只是心理問題造成的,心理問題只是一部分,可能還需要解決其他生活中的矛盾。”觀瀾街道心理咨詢站咨詢師邵瑛嵐說。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既有個體因素,又有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因此,在一些突發事件中,心理介入也許并非案主當下最需要的服務,街道需要調配更豐富的資源,才能解決案主最急迫的需求。
生命關愛中心負責人楊燕指出,在一些危機事件中,案主需要的幫助是多方面的,有時,相較心理援助,案主對醫療救助、經濟援助、法律援助等服務的需要更為迫切。但基層可以調配的資源往往只集中在街道,無法及時滿足案主不同的需要。一個統一的調度中心,就能夠接觸協調更為廣泛的資源,幫助街道更好地提供服務。
滿足街道對資源統一調撥的需要,正是防控調度中心的設計思路。“街道和社區可以調動心理咨詢師,提供心理服務,但是遇到不能解決的,他們可以通過系統上報反饋,我們為他調撥資源、提供專家協助。”楊燕介紹,防控調度中心搭建生命關愛系統,允許社區網格員、心理咨詢師、公安機關等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錄入信息,事先形成轄區內重點人群數據庫;當危機事件發生時,工作人員可以第一時間聯系調度中心,調度中心調取數據后,協調社區內的咨詢師、社工等群體及時介入。
“理想狀態是,在一個案件發生后,我們能迅速召集與個案相關的負責人,聚在一起,做真正的研討。”在楊燕的設想里,防控調度中心將不僅僅是全區防控輕生工作的“指揮棒”。除了在危機事件發生時迅速反應,為街道調配資源,防控調度中心也能在案發后,及時召集與案主相關的部門工作人員,形成“工作小組”,為案主提供個性化、全流程的后續服務。
心理咨詢師正在提供心理服務。
建設一支專業心理咨詢師人才隊伍,是構建心理服務體系的重要保障。楊燕指出,盡管街道可以聘請相關老師為心理咨詢師展開培訓,但仍有局限。“心理咨詢師是一個需要不斷成長的職業,他們要不斷地學習,也需要他人的支持。”
生命關愛中心為轄區內心理咨詢師提供了更大的賦能平臺。每周五,來自全區6個街道的心理咨詢師,將聚在疑難個案研究室,在中心特邀資深心理咨詢師的帶領下,通過不同主題的小組專業督導,緩解工作壓力,實現自我提升。這樣的專業督導,每年將會開展50次。
為應對案件的多樣性復雜性,中心還建立了一個“專家庫”,涵蓋心理咨詢、社工和專業臨床三個方面30余名專家,從以更多樣化的人員配置協助解決不同類型的個案。未來,每個專家還將服務于各個社區心理咨詢室,當遇到難以解決的案例時,心理咨詢師可以電話咨詢專家,請求幫助。
“這里就是心理咨詢師的‘娘家’。”楊燕說。
破題
抓住“統籌”核心,打破“定位”瓶頸
目前,龍華區生命關愛中心已運作一月有余。期間,防控調度中心處理案件3次,錄入人員數據30余條,開展心理咨詢督導3次。“我們的定位是什么?”,成了楊燕最常問自己的問題。
“在中心成立之前,已經有過一些處置經驗,中心成立之后,要怎么更好地發揮作用?”在楊燕看來,想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抓住“統籌”這一核心。
基于過去的經驗,許多部門都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危機事件處理流程,甚至配備了專門的心理服務團隊。有時,一個案件發生后,往往會有多個部門同時介入,“涉及教育的找教育局,涉及婦女的就聯系婦聯,他們都有自己的機制去處理相關的案件。”但當多個機制同時作用于同一案件,就會導致重復的信息填報和服務,給案主帶來更大的負擔。
“一個人的需求包含方方面面,但是當所有的信息從四面八方涌到他(案主)這來,這對他來說反而是困擾的。”楊燕指出,“由一個部門直接對接,把信息分發給其他單位,再把大家的資源匯集給案主,就能把一些重復的步驟刪掉。”
在她看來,越是復雜的案情,越需要有統一的部署。由統籌部門直接對接案主,了解其需求,再與各個單位進行信息共享,避免“各自為戰”造成的重復工作。而“統籌”,就是生命關愛中心的工作方向。
在全區層面開展防控輕生統籌協調工作,需要中心與各個部門做好配合。但在現階段,仍有許多相關工作人員對生命關愛中心不甚了解。不了解,意味著中心無法第一時間介入危機事件,也無法及時獲得基層部門的支持,難以履行統籌協調的職能。疫情的反復,又將給尚未開展的培訓工作帶來挑戰。
對心理咨詢師的賦能督導也遇到了瓶頸。“很多來咨詢的人就是來一次兩次,不會來很多次,這種情況心理咨詢師可能就不太有動力去不斷學習。”社區心理服務的特殊性,加上碎片化、行政化的工作內容、參差的專業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咨詢師參與督導提升的積極性。
“我們希望建設一支專業性很強的隊伍,但很多知識在他們的工作中可能用不到,一些比較深入的教學,可能也會有人聽不懂。”楊燕說。如何幫助更多心理咨詢師,通過團體督導,實現自我提升,生命關愛中心需要在專業和實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針對當下出現的問題,生命關愛中心也有了相應的工作計劃。3月,中心將開展針對轄區內相關部門的推廣培訓,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對生命關愛中心的認識。同時,中心將會重新思考心理督導的課程設置,研究調整的方向。
打造“安心街道”樣板,為每個居民“解開心結”
在生命關愛中心揭牌儀式上,龍華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皮勇華指出,生命關愛中心的設立,填補了龍華區在心理健康安全“體驗式”教育方面的空白,補充了心理服務志愿力量,是治理形勢、經濟發展和群眾心理健康安全的有力支撐。
背靠生命關愛中心,觀瀾街道將被打造成“安心街道”示范樣板。在三年內,將形成“5分鐘心理健康服務圈”,隨時隨地、5分鐘內,轄區市民就能獲得心理服務的觸達目標,打通社會心理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街道計劃借鑒卡拉OK機和IC卡電話亭的形式,在心理服務驛站、社區街道、商場超市等場所重點設置“安心聊吧”。當路過的群眾感到有心理壓力需要釋放,就可以走進安心聊吧,利用內置的相關軟件,通過唱歌、聽書、聽音樂、學相關心理知識等方法,放松身心,平復情緒,享受心理按摩。如果難以舒緩心理壓力,還可以撥通一鍵接入的心理服務熱線,隨時隨地接受心理咨詢服務。
“我們還打算建一座安心公園,也在里面設置安心聊吧。”在工作人員的設想中,安心公園將是一個綠樹成蔭、景色優美的解壓天地,舒緩的水流景觀,解壓的設備器材,發泄情緒的安心聊吧……居民可以在身心放松的同時,學習相關的心理知識。
正在建設中的“安心云驛站”小程序,現已可通過龍華區生命關愛中心微信公眾號使用。
目前,通過龍華區生命關愛中心的微信公眾號,已經可以登錄“安心云”小程序,市民將可以在這里學習心理知識,預約心理咨詢。它和“安心聊吧”和“安心公園”一樣,都是龍華區“安心工程125”心理服務建設項目的規劃內容,未來,還有“安心卡”“安心云服務隊”等心理服務,等待上線。
良好的社會心態是社會發展穩定的前提,是社會治理有效進行的社會心理基礎。依托觀瀾街道的心理健康服務實踐,龍華區將立足生命關愛中心,結合轄區實際情況,探索打造行之有效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轄區內的每一個居民“解開心結”。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