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劉,你去找個稍微安靜的地方,待會兒他們要去打電話回訪”,民強社區黨委書記王優意站起身,一邊將一粒西瓜霜含片塞進嘴里,一邊沙啞著嗓子開始派活兒。
就在剛剛,王優意與關心關愛組兩名組員開了個小會,三人一起將網格員和熱線電話那邊匯總過來的防控區特殊居民需求信息表重新梳理了一遍,隨后,兩名組員就要開始對信息逐一電話確認。
2月25日,民治街道在民強社區劃定防控區域,同一時間,封控小區現場服務保障指揮部與臨時黨支部建立。
在民強社區塘水圍入口一側,兩排帳篷左右一字兒排開。最左側的篷頂,一面鮮艷的黨旗迎風招展。這里就是封控小區現場服務保障指揮部神經中樞——臨時黨支部所在。
2月25日至今,除了回家休息,王優意全部時間都泡在了臨時黨支部。每天,各路信息、問題匯總到這里,經過溝通、研判后,一道道新的指令從這里發出,保證著防控工作的平穩有序。
“臨時黨支部,發揮作用一點都不臨時,從綜合協調、聯動資源到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支部全面統籌,是名副其實的‘戰時堡壘’”,王優意坦言。
而更令王優意感慨的,是黨員干部們的表現,從防控啟動后繁重的“掃樓”到封控區包棟服務,黨員們扛下了這次防疫工作的“急難險重”。
“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他們無愧于這個說法”,王優意坦言。
全面統籌,“戰時堡壘”第一時間就位
2月25日,民強社區防控工作緊急啟動,與此同時,龍華區、民治街道機關黨組織與社區黨委疫情防控“一對一”支援機制同步響應。2小時內,112名區、街道、社區黨員干部和近900名工作人員奔赴民強社區。
一場黨群協力的防控阻擊戰就此拉開序幕,而在防控現場,“戰時堡壘”第一時間就位。
為高效應對疫情,民治街道成立了民強社區封控小區現場服務保障指揮部,下設綜合協調組、關心關愛組、醫療救治組、物資保障組等10個功能組。
同時,指揮部迅速建立起臨時黨支部,由王優意任支部書記,支部成員由社區干部、下沉干部、指揮部各功能組負責人等組成,全面統籌領導疫情防控。
“封控管控公告發布當天,我們的臨時黨支部這個‘戰時堡壘’就搭起來了,將黨組織的領導挺在最前面。”臨時黨支部書記王優意說。
在民強社區塘水圍入口右側,鮮紅的黨旗插上了第一頂帳篷篷頂。從這一刻起,這里就成為了民強社區防控工作的神經中樞。
每天,王優意駐守在這里,各類信息、問題從四面八方向這里匯總,王優意與支部成員會商后,一道道新的指令從這里發出。
2月25日晚,臨時黨支部舉辦第一次支部會議,王優意特意安排民強社區5名社區黨委委員與臨時黨支部其他成員,同時也是指揮部八個功能組負責人結對。
“我們熟悉社區的情況,工作組在遇到難題需要社區的資源和支持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得到響應,解決不了的再轉到我這里來,這樣一來,臨時黨支部的統籌應對能力大大提升”,王優意表示。
多方聯動,防控區內的特殊戰疫力量
連續三天,每天7個小時,民治街道辦黨員朱志強都要將一個掃碼的動作重復上千次。作為防控區核酸檢測現場的掃碼員,朱志強代表的是民治此次抗疫中一支獨特的力量,他們本身就處身在防控區內。
409棟樓、3萬人的防控戰役,是一項極其龐大的工作,人力資源是關鍵。而在防控區內,有著3家社區股份合作公司,以及40余名因各種原因滯留的黨員和街道、社區工作人員。
在臨時黨支部的聯動下,民強社區塘水圍股份合作公司、水尾股份合作公司行動起來,組織了200名黨員、職工,協助做好防控區各卡口檢查和巡邏管控工作。
“作為社區的一員,我們更要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關鍵時候站出來,為社區防疫盡一份力。”塘水圍股份合作公司黨支部書記張碧康說。
朱志強(左)和妻子(右)一起在防控區內參與核酸檢測服務。
朱志強和同為黨員的妻子也穿上了防護服。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夫妻兩人下沉社區支援抗疫已經是常態。這次處身防控區內參與抗疫,在朱志強看來,和尋常沒有區別。“作為黨員,我有義務站出來”,他篤定地說。
防控區內黨組織與黨員的加入,讓臨時黨支部統籌的防空力量更加充實,更令投身于這場戰疫的每一員倍感振奮。“在防控區內看到許多熟悉的面孔,大家都在努力為抗疫奉獻,你能感受到,那種義不容辭的責任,令人鼓舞。”朱志強發自內心地說。
黨員擔當,扛起“急難險重”
在民強社區防控區內,處于封控區的9棟樓,是本次防疫的焦點,也是風險最大的區域。而這里,就是大嶺社區黨委委員董向友的工作陣地。
防控工作啟動以來,臨時黨支部聯動民治街道兄弟社區力量, 由9個來自不同社區的黨員干部,統一聽從臨時黨支部調配,一攬子包下了9棟核心封控樓,從生活服務、核酸檢測到居民心理安撫,全方位包攬。
董向友負責的就是封控區9棟樓房中的塘水圍二期5棟、16棟。2月25日,剛剛結束大嶺社區核酸檢測工作的董向友,還沒來得及回家,就收到了社區黨委的通知,趕往民強社區協助防疫。
這一來,就是7天。
民強社區封控區內實行黨員包棟服務。圖為董向友(中)帶著組員為隔離居民配送物資。
封控區內每棟樓實施“1+2+n”機制,即1名黨員干部、2名網格員、n個根據需要隨時調整的安保員。每一天,董向友都要帶著兩個網格員、四個安保員,挨家挨戶逐人完成核酸檢測、清運垃圾、配送外賣等工作。
疫情發生兩年來,董向友一直在參與大嶺社區的基層防控工作,但此次民強社區之行卻很不一樣。在這里,他人生頭一次戴上了面罩、穿上了白色防護服,近距離接觸密接人群。
截然不同的人口結構,翻倍的人口數量,更大的風險系數,讓董向友感受到的不是壓力,他反倒欣喜這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
在穿上“大白”的那天,董向友在朋友圈寫道“與子同袍,共同抗疫”,這是他的心聲。
“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調配這么多的人力物力,黨委下了很大的決心,而我是唯一一個單獨負責兩棟樓的黨員,組織的信任讓我深感自己責任重大”,董向友感嘆,“我作為黨員干部,更要以身作則,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好這兩棟樓的居民,就是我這次來的目的。”
如果說,董向友們肩負的是民強社區防控工作中最危險的部分,那么,民強社區黨委副書記吳學遷帶領的網格工作組擔起的就是最繁重的任務。
他們的工作是,摸清防控區內居民核酸檢測的底數。
“這是本次疫情防控中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工作”,王優意介紹,防控區居民底數一旦摸不準,就會給防疫工作帶來巨大的阻礙。但摸清家底,需要工作人員挨家挨戶上門摸排,還需要深入封控區,是一項繁重與風險兼具的工作。
吳學遷在防控區核酸檢測現場協助開展檢測。
吳學遷帶領的網格工作組,共有71人,其中,黨員10人,大多都是各個小組的負責人或者骨干分子。但在他的眼中,工作不分身份,職責沒有內外。“黨員凡事沖在前,不用說,非黨員也都是按照黨員的標準工作”,他擲地有聲。
連續7天,吳學遷帶著組員,連同趕來支援的100余人,夜以繼日地“掃樓”,建立臺賬,同時開展物資配送、核酸采樣動員等各項工作。
從25號成立臨時黨支部至今,吳學遷就沒下過班。這個一身錚錚鐵骨的干將沒叫過苦和累,但當看到組里一名年輕女孩抹眼淚時,了解內情的他卻深深觸動了。
“她不是為自己掉眼淚,而是在心疼這些共同奮斗的兄弟姐妹太辛苦了。”吳學遷慨嘆,與這樣一群敢于擔當的人共事,是他最幸運的事。
責任編輯:Rex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