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日圓滿落下帷幕。回顧奧運圣火燃燒的17天,我們看到了中國代表團以9金4銀2銅的成績,實現冬奧獎牌歷史性突破;也看到了徐夢桃、谷愛凌、蘇翊鳴等老將與新人不斷創造奇跡,成就自我;更看到了“雙奧之城”北京踐行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為世界奉獻了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
北京冬奧會,南國廣東并非“看客”。在這個冰雪運動頂級舞臺上,首次出現了廣東健兒的身影,廣東還在多個層面上為賽事籌辦作出重要貢獻。我們用五個關鍵詞,回顧廣東在本屆冬奧會的“非凡之旅”。
關鍵詞一:突破
在冬奧賽場,廣東冰雪實現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廣東共有17名運動員以及5名教練員進入中國代表團,參與女子冰球以及雪橇項目的角逐,實現了廣東運動員參加冬季奧運會“零”的突破,創造了廣東冰雪運動新的歷史。
中國女子冰球隊自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后,時隔12年重返冬奧賽場。隊中23名運動員有16人來自廣東,她們大部分作為主力出戰,表現搶眼。小組賽4場比賽,中國隊全部7個進球均由廣東運動員打進。
在面對世界排名第六、亞洲排名第一的日本隊時,女冰姑娘拼出血性,末節扳平比分,并在點球戰中逆轉勝出。比賽中,被網友稱為“龍騰虎躍明墻盾”的廣東門將周嘉鷹獻上點球五連撲,堪稱經典。
主教練伊達爾斯基表示,“作為一支世界排名第二十位的隊伍,中國隊連續跟世界排名前九的隊伍過招,每場比賽都很拼,她們為國家、家人和自己都盡了最大努力。”雖然球隊未能進入八強,但女冰姑娘們敢打敢拼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代表團的士氣。
00后廣東選手彭俊越與隊友黃葉波出戰北京冬奧會男子雙人雪橇決賽。踏上賽場那一刻起,他們就成為了中國首對出戰冬奧會雙人雪橇項目決賽的選手。這是中國雪橇項目的歷史性突破,而彭俊越也成為了廣東參與冬奧雪橇項目的歷史第一人。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現場觀看了彭俊越和黃葉波比賽,并在賽后贈予他們徽章,鼓勵他們繼續前進。彭俊越深受鼓舞:“我一定會繼續練下去,越走越遠。”
其實,廣東冰雪運動的“突破”在北京冬奧會前已經實現。2019年,廣東派出118名運動員參加全國十四屆冬季運動會,參與6個大項55個小項角逐,在已進行的比賽中共有68人進入決賽,取得了2金3銀4銅的優異成績。其中彭俊越獲得了雪橇項目2枚金牌,刷新了我省冰雪項目的歷史。
關鍵詞二:積淀
廣東冰雪運動開展較晚,基礎薄弱,短短幾年時間,便實現了冬奧賽場的重大突破,這背后離不開廣東深入推進冰雪運動“南展東進西擴”國家戰略過程中的深厚積淀。
自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廣東以女子冰球項目為切入點,布局冰雪運動的發展,成果顯著。
2017年,深圳昆侖鴻星冰球俱樂部正式落戶深圳龍崗。在2019-2020賽季俄羅斯女子冰球聯賽中,深圳昆侖鴻星女子冰球隊勇奪冠軍,為中國首奪世界頂級職業冰球聯賽總冠軍。
2021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廣東省體育局、深圳市及龍崗區體育行政部門和深圳昆侖鴻星冰球俱樂部共建“深圳龍崗國家冰球項目訓練基地”,全力保障國家女子冰球隊的訓練和比賽,同時積極推動冰球運動在廣東的普及發展。俱樂部則對標國際頂級標準,引進高水平教練員、科醫、后勤保障團隊,為中國女冰保駕護航,全力備戰北京冬奧會。
中國女冰以深圳昆侖鴻星女子冰球隊為班底參加北京冬奧會,23名隊員全部代表俱樂部出戰了2021-2022賽季俄羅斯女子冰球聯賽上半賽季比賽,她們也將良好的狀態延續到了冬奧賽場。
廣東社會冰雪運動蓬勃發展。廣東省冰雪運動協會于2017年正式成立,陸續推動了深圳市冰球協會、東莞市滑冰協會、廣州市冰球協會、肇慶市冰雪輪滑協會4家地級市冰雪運動協會組織的成立。
北京冬奧會申辦成功以來,廣東共籌辦冰雪賽事活動40余場,多個項目實現在粵“首秀”。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冰球聯賽舉行,成為大灣區首個冰球聯賽;2019年,深圳和東莞分別舉辦了亞太冰壺錦標賽和亞洲花樣滑冰公開賽,國際重要冰雪賽事首次落戶廣東;2019至2021年,廣東連續舉辦了省青少年冰球錦標賽和花樣滑冰錦標賽;2020和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滑雪精英挑戰賽連續兩年舉辦,成為華南地區首個滑雪賽事。
專業賽事越來越多,為眾多優秀運動員逐夢冰雪“鋪橋搭路”,同時也拉近了群眾與冰雪運動的距離。
關鍵詞三:擔當
擔當,是廣東作為體育強省支持北京冬奧會的責任與態度。
擔當體現在冰雪專業人才輸送與培養。廣東除了有17名本土運動員參與到北京冬奧會,另有19名技術官員參加了冬奧會賽事執裁、服務和保障工作,還與黑龍江共同培養了8名滑雪運動員入選中國代表團。
這些共同培養的運動員在本屆冬奧會上大放異彩。孔凡鈺獲得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第六名,張可欣獲得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第七名,劉佳宇獲得單板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第八名。另外,在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北歐兩項等項目上均創造我國冬奧歷史最好成績。
2016年以來,廣東通過參與跨界跨項選材、與俱樂部共建、跨省合作、協會培養等方式,培養了500多名冰雪項目運動員,累計為國家隊輸送優秀后備人才約180名,在國內外重要冰雪賽事中共獲得21枚金牌、7枚銀牌、14枚銅牌的好成績。
擔當也體現在對實現“三億人上冰”的不懈努力。
據統計,2016年以來,廣東舉辦各項冰雪賽事活動累計吸引130多萬人次參與。全省現有冰上項目俱樂部25家,會員超過1000人;現有滑雪項目俱樂部約20家,滑雪愛好者約40萬人;同時,還有23家學校被遴選為全國青少年校園冰雪運動特色學校。目前,廣東共有冰雪項目專業教練8名、業余教練60余名,社會體育指導員約50名,冰雪項目裁判員約70名,為參與冰雪運動發展提供了專業保障。
冰雪運動場地建設已初具規模。目前,廣東共有室內冰雪場地約20家,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其中廣州融創雪世界室內雪場占地7.5萬平方米,場地面積位列全國前三,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室內滑雪場。
經過多年發展,廣東群眾在家門口即可參與冰雪運動。
關鍵詞四:頂流
眾所周知,吉祥物“冰墩墩”是本屆冬奧會的“頂流”。在社交平臺上,“冰墩墩”相關話題已產生171.4萬次討論,閱讀量達到驚人的57.3億次,周邊產品更是供不應求,“一墩難求”“一戶一墩”等話題成為網絡討論熱點。
這只全球矚目的大熊貓誕生于廣東,由廣州美術學院14人團隊設計而成。北京冬奧會吉祥物面向全球征集期間,收到了5816件參賽作品,來自廣東的“冰墩墩”脫穎而出,成為賽會的吉祥物終稿。憨態可掬的“冰墩墩”,不僅展示了中國的底蘊與親和,更帶有和平、快樂、“一起向未來”的美好寓意,是中國元素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完美融合。
“冰墩墩”設計團隊負責人、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曹雪說:“設計是最為直觀的講故事方式,‘冰墩墩’借助奧林匹克的平臺講出了中國故事,通過設計這門通用語言,會讓世界更加讀懂中國。”
除了廣美團隊,眾多廣東文化工作者也投身到北京冬奧會的籌辦,向世界展現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
北京冬奧會主題口號推廣歌曲《一起向未來》已被翻譯成多語種版本,在國內外各大平臺不斷唱響,作曲者正是來自廣州的80后音樂人常石磊。冬奧會獎牌設計創意則參考了南越王墓出土的編號為D54的玉璧,以中國文化中最高規格的玉來禮贊奧運健兒,受到各國運動員的贊譽。中國郵政正式發行的《北京2022年冬奧會——冰上運動》紀念郵票由來自廣東的張強博士設計,他通過電腦手繪的方式,用冷暖色調的強烈對比,展現運動員在冰上的颯爽英姿和精彩瞬間。
關鍵詞五:機遇
冬奧盛會,廣東企業擁抱機遇,迎接挑戰,全面出擊,積極參與。
“廣東智造”貢獻“黑科技”。開幕式上,深圳雷曼光電承制的奧運冰雪五環LED屏,是本屆冬奧會開幕式最重要表演道具之一。廣州銳豐科技在國家體育場及相關冬奧場館提供了開閉幕式、頒獎典禮等重大活動擴聲系統保障。佛山碧桂園千璽機器人集團研發制造的智慧餐廳助力北京冬奧會后勤服務,配置的烹飪機器人、送餐機器人、咖啡機器人、調酒機器人等引起各國參賽人員和媒體記者廣泛關注。
深圳邁瑞醫療為相關冬奧定點醫院提供了監護儀、除顫儀、呼吸機、便攜式超聲、體外診斷等先進診療產品和解決方案。江門廣明源為冬奧會9大場館提供了紫外線物表消毒和遠紫外準分子消毒產品。佛山美的集團為國家體育場等多個冬奧場館提供了低碳、高效、環保的暖通空調解決方案。惠州億頂新能源生產的綠色靜音發電車和便攜式發電裝置,在張家口賽區為通信基站進行綠色環保的應急電力提供保障工作。
位于廣州南沙的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參與研制了水下傳遞火炬機器人,成功實現奧運史上首次機器人水下火炬接力。東莞理工學院參與研發的雪車3D打印點陣結構頭盔,為我國雪車運動員取得歷史突破作出了重要貢獻。
來自順德的德潤紡織參與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為速度滑冰選手打造專屬“戰袍”,助力中國隊破紀錄奪金。
廣東科技令世界矚目,而“廣東制作”則借冬奧會擦亮名片。“冰墩墩”的外殼主要來自東莞的眾盛硅膠;徽章、鑰匙扣、定制擺件等衍生產品主要來自東莞瀟灑金屬、狼博旺、文博工藝等企業。廣州傲勝股份生產的人造草,為國家跳臺滑雪中心“雪如意”提供了賽后利用新思路。惠州宏星制衣廠克服困難,3個月內設計生產了5萬套冬奧服裝,得到北京冬奧組委的高度肯定。
佛山東鵬瓷磚為冬奧首鋼廣場等多個冬奧重點配套保障支持場所提供了超50萬平米的瓷磚產品。同樣來自佛山的雅柏家具、鑫諾家具則為張家口賽區相關接待酒店提供了家具產品及配套服務。
廣東作為制造大省、質量強省,一大批優秀企業厚積薄發,用廣東速度、廣東質量、廣東創新,為北京冬奧會添磚加瓦。
伴隨北京冬奧會舉行,廣東冰雪運動發展按下了加速鍵。從競賽到普及,從冰雪產業再到體育文化,廣東各界不做“局外人”,主動參與,發揚創新精神,為后冬奧時期廣東冰雪運動發展集聚了巨大能量,而這股能量,也必將助力廣東體育強省建設邁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Rex_07